第33部分(4 / 4)

:“古之理財者,汰溢浮而不騖厚入,節漏費而不開利源。”

什麼意思呢?把你的臃腫機構減一減,把你的奢侈開支壓一壓;不要想著怎麼從老百姓那裡弄到“厚入”(很多很多的錢),尤其不要變著法地“開利源”(新增收稅收費渠道)。

張居正對一些官員的麻木不仁尤其不齒——應該為百姓做什麼,一竅不通,但是對如何從百姓身上弄錢,卻有超常天賦。嘉靖年間,因國用不足,朝廷在江南一帶加賦,地方各級官員趁機多徵(公私兼顧),民不堪其苦。當時請假在家的張居正,目睹民間疾困,就曾說過:“欲物力不屈,則莫若省徵發。”h t t p : / / hi。 baidu 。 /雲 深 無 跡

官員們要是互相比著看誰徵的稅多,那百姓還能喘得過氣來嗎?

究竟是以徵稅多為榮,還是以徵稅多為恥,就看這把尺在誰手裡拿著了。

大明帝國的錢為什麼老是不夠花?《明史》上說:“國家經費,莫大於祿餉。”也就是養官和養兵的花費太大。明中期以後,官俸的支出有時甚至佔全年財政開支的30%。

官多,花費當然要大。洪武年間,設立官職還比較實事求是,務求精簡,全國的文官只有5000多人。到後來,當官成了一種優越的生存方式,可以靠著當官過上好日子,人人就都想往裡面鑽。冗官冗員像泡沫一樣瘋漲,文官到正德年間就漲到了2萬多名,百年間增加了3倍。

明朝的武官就更不得了。武官因為是世襲制,子孫後代只要透過了考試,國家就得授官。編制滿了怎麼辦,只好新增大批無實職的帶俸武官——反正得養著。明初武官有28000人,到正德時猛增至10萬。

這樣多的官,有什麼用?沒用。朱老皇帝的時候,官員數量少,機構簡單,但是“當時政無不舉,令無不行,事妥民安,未嘗失誤”(徐恪《修政弭災疏》)。如今疆土未擴大,人口未增加,倒是官員繁殖得快。“況一官之來,有一官之費。食有俸糧,居有廨宇,一分一毫,皆取給於民。”(《明會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