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1 / 4)

好了,我們的英雄此時應該出場了。不過,我要先講講他的出處。儘管民間有“英雄莫問出處”的說法,但這位蓋世無雙的大英雄實在是令人好奇,不究一究他的家譜,難免叫人心癢。

老先生的家譜其實很簡單,只能上溯到元末。再往上數,沒了!不可考。

顯然是窮老百姓世系,上推170多年就來路不明瞭。

明代在我國已是文化昌明時期,文人說古論今的時候,思維已相當嚴謹。家世這東西,已不能再隨便忽悠了。不像漢代,劉備、曹操還都能胡攀老祖宗。

張居正可考的先祖,叫張關保,是鳳陽定遠人。此地現屬滁州,現在鳳陽、定遠分別是滁州市下轄的兩個縣。

這個張關保與大明就很有關係了,而且是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時的一個兵。算是頭扎紅巾“從龍”起事的老兵了。渡江後打過採石磯,這一仗奪的是馬鞍山附近長江邊上的險要,這是拿下南京的咽喉要道。老朱在南京這地方打得較苦,打了三次才從元軍手裡拿下,看來張關保也是隊伍中豁出命來乾的一條漢子。

後來這張莽漢歸到了大將軍徐達麾下,隨軍席捲江南,轉戰浙江、福建和廣東,估計跟張士誠的兵、陳友定(陳友諒的弟弟)的兵都交過手。但似乎沒有跟隨徐達去北伐錦州與熱河。

刀頭舔血的結果是屢建軍功,授了世襲千戶。這是入了軍籍。朱元璋這個老農民首創,把老百姓分為“軍籍”和“民籍”兩種,軍籍不光打仗,防衛,還得自己種田養活自己,每個兵賞官田50畝,但是你得當兵到60歲,然後由長子一人頂缺,世世代代保你有飯吃。

張關保當這個千戶長,手下管1120人,是個小軍官。

有如此光榮出身的一個老祖宗,張居正一生的報國之志,怕是從這裡就能找到源頭。

張關保死後,葬在湖北的宜都。軍人麼,青山處處埋忠骨。張居正後來提到過宜都的“遠祖孤塋”,口氣中也不免有點傷感。

這“軍人戶口”的張氏一脈,給成年後的張居正帶來的是鐵石心腸的一面,日後在介入中樞的政爭時,老張的冷酷、嚴厲、令出如山,都源自於此。這與書香門第出來的文雅士子,風格確乎大大地不同。我們在後面就能看到他的那種狠勁兒。

老祖宗再往後兩代,僅僅有名字,無事蹟可考。再往下,也就是張關保的曾孫了,叫做張誠。他是次子,襲不了老爹的鐵帽子,就從歸州(今湖北秭歸的老縣城,2003年6月被三峽水庫淹沒)遷到了江陵。從此,江陵就算是張居正的祖籍之地了,當時的同僚也稱張居正為“江陵”,成了他的別號。

江陵也在湖北,離秭歸併不遠,在長江邊上,正是所謂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東晉時為荊州治所,所以後來又稱荊州城。這地方離戰國的楚國都郢也不遠,是個出奇才的地方,屈原屈老先生的活動範圍,也就在這一帶。現在叫荊州市,有百姓7萬人。

這個遷移到江陵來的張誠,就是張居正的曾祖父。他到這兒入了“民籍”,成了老百姓戶口,開始自謀職業。因為生性樂善好施,攢了點兒錢都捐助給弱勢群體了,所以一直窮嗖嗖的。

張誠口吃,是個結巴,人送外號“張謇子”,謇子是古語,就是結巴之意。

他人緣不錯,雖然說話期期艾艾,但頗有哲理。江陵人教訓子弟時都樂於引用他的話,儼然是個小城的名流了。

日後張居正在回憶曾祖時,還念念不忘老人家的慷慨大度(平生急難振乏),說是他老人家經常發願,願意自身做一領草墊,讓需要的人睡在上面。這個思想,真有點聖人意味了。

這個張結巴老先生,又給張居正注入了性格中的另一面,就是對困窘中人也抱有同情心。後來在政爭中,他並沒有做過落井下石的事。

張結巴老先生有三個兒子,次子叫張鎮,就是張居正的祖父了。其他兄弟兩個,一個經商,是成功人士;一個讀書,補了縣學生,是個秀才了。就獨獨這個張鎮,兩樣都不幹,只是放浪,估計是打架鬥毆、嘯聚街頭的那一夥。偏這結巴先生就喜歡他(顧獨愛之),處處迴護。

張居正的這個痞子爺爺,又給他傳下了幾分霸蠻、潑皮的色彩。後來爭鬥到白熱化時,張居正往往會有出人意料的舉動,讓人瞠目結舌。

痞子爺爺張鎮,後來倒也有了一個好歸宿——進了江陵的遼王府充當護衛,用現在人的話說,職務是“守門墩兒的”。光榮傳統又恢復了,不過比遠祖關保可差得遠,關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