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第 16、42 頁;蘭登致國務院:《中國今後政治的發展: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
昆明的活動》,美國國務院檔案 893。00/7—1444(1944 年 7 月 14 日),第 2 頁。
② 《美國對外關係:1944 年》,第 492 頁。
③ 易勞逸:《地方政治與中央政府》,第 346—347 頁。
④ 林沃爾特致高思:《擬議中的國防政府》,美國國務院檔案 893。00/15400(1944 年 5 月 8 日),第 3 頁。
第 12 章 中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主義運動,
1937—1945 年
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就認為中日戰爭不可避免,因為他們的
經驗與思想體系使他們深信,日本對中國的擴張是由無法改變的勢力推動
的。中共反覆申述,“目前形勢的主要特徵是日本帝國主義要將中國變成殖
民地”。中共還認為不應迴避這場戰爭,並在 1935 年年底以後就要求儘早共
同抗敵。毛和他的追隨者知道,在一場中日戰爭中,他們可以作為愛國者要
求得到一個合法的、受人尊敬的和自主的地位。他們確實想要求在精神方面
起領導作用。除此之外,對他們只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必然把他們排除在
外的中日和平,而這種和平可能以犧牲他們為代價。抗戰的每一次拖延都使
國民黨贏得可以用來繼續進行剿共戰爭的時間。每一次拖延也使東京和南京
有時間可能達成某種進一步的和解,可能包括共同的反共行動,這正是日本
外相廣田曾於 1936 年 8 月建議的。
人們無須指出,停止內戰、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和抵抗日本也都對中共
有利,而責難中共的誠意。與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鎮壓號召相比,中
共的政綱更符合中國城市人口的心態,其中包括學生、知識分子、很大一部
分資產階級和許多工人。統一
筆者要對陳永發和格雷戈爾?本頓精心而有見識的建議表示感謝。戰線
政策在上述社會集團中,甚至在一些有影響的國民黨派別中,都很有說服力,
以致蔣介石於 1936 年 12 月 25 日在西安被扣兩週獲釋後所作的停止內戰及對
日採取較強硬態度的決策中,統一戰線也佔重要份量。
Ⅰ戰爭初期,1937—1938 年
西安事變後幾個月中國共雙方代表達成的協議,在 1937 年 8 月 13 日上
海開戰後於 8、9 月間公諸於眾。這些協議奠定了戰爭初期國共關係的基礎,
並在整個戰爭期間名義上保持有效。中共同意:(1)為實現孫逸仙的三民主義
而奮鬥;(2)停止武裝暴動、蘇維埃運動與強制沒收地主土地三項政策;(3)
取消現存的蘇維埃政府;(4)取消紅軍稱號,並將軍隊交與中央政府指揮。作
為回報,國民黨允許中共在幾個重要城市設立聯絡處,出版《新華日報》,
並指定代表參加它的兩個主要諮詢機構。公民權利擴大了很多,政治犯被釋
放了,並給新近“統一起來”的地區與軍隊發放薪金,以補助其行政與軍事
開支。①
戰爭的爆發改變了所有中國黨派的政治和軍事環境,並迫使中國共產黨
人從根本上重新考慮他們的一切重要政策、戰略和戰術。在戰爭頭一年半時
間內——從盧溝橋事變到 1938 年 11 月六中全會——黨中央面臨的主要問題
是:
1.統一戰線,特別是中共與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關係問題。
2.軍事戰略和戰術,包括與國民黨軍隊和其他軍隊協同作戰的問題。
3.領袖和領導權問題,特別是毛加強他對張國燾(1938 年 4 月逃向國民
黨)和王明(陳紹禹的化名)的地位的努力。
在這 18 個月中,決定政策和圍繞它們而展開的爭論在黨的幾次重要會議
上公開化了(見表 15)。到 1939 年初,這些問題已得到澄清,雖然並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