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給政府。作為行政機構,它有權向政府提供一般指導和監督政府。於是,
從理論上說,中央政治會議對政府的文職部門實際上行使無限的權力。事實
上,中央政治會議也是政府權力之所在,因為中央政治會議的主席是蔣介石。
①
按照孫逸仙的具體規定,在中央政治會議之下,制定了政府的五院制。
五院制與孟德斯鳩的政府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說相似。然而,除政府
的上述三個分立部門外,孫逸仙又加上兩個顯然來自傳統制度的部門。這兩
個部門是考試院(透過文官考試決定政府僱員資格)和監察院(類似舊王朝
監察政策和官吏品行的御史制度)。在五院中,行政院居首。行政院院長充
當總理,指導所屬各部,如外交部、財政部、教育部、商業部①等等的工作。
然而,只注意國民黨政府的結構,或者比如說,只注意行政院和立法院
的表面關係,將是錯誤的。因為無論蔣介石在黨、政、軍中擁有何種正式職
位,他都對整個政體行使最高權力。他執行這一權力極少顧及正式的指揮系
統。何廉曾任蔣介石顧問,②他回憶說,“委員長走到哪裡,政府的真正權力
就行使到哪裡。就職權而言,他領導一切”。③或者,正如一位美國外交官在
1934 年觀察到的,“蔣介石的影子遍佈各個角落。〔如果沒有來過南京〕我
將不願相信他控制政府達到如此明顯的程度。他的利益觸及哪裡,哪裡就有
① 行政院下面未設過商業部,曾設工商部和實業部——譯者。
② 何廉曾任行政院政務處長——譯者。
③ 何廉:《何廉回憶錄》,第 160 頁。
政府的活動;而在別的地方,如果不是癱瘓,至少是聽任政策放任自流”。④
由於蔣介石對政權實行高於一切的控制,和他好置正式指揮系統於不
顧,政府——作為制定政策和進行管理的機構,日漸失去活力。官員們確實
制定了很多社會的和經濟的重建計劃,立法院也努力起草了新的法律和憲法
草案,然而,許多這類政府活動都與政治現實關係不大。因為民事機關既無
經費支付其各種計劃,也無權實施其各種決定。例如,在 30 年代,只有全部
預算的 8%到 13%撥充民事官僚機構的管理維持費——而軍費支出卻大得多。①
宋子文——任財政部長直到 1933 年——竭盡全力限制蔣介石的軍費開支,以
便政府能把和平時期重建的任務進行下去,但是,蔣介石不予理會。這樣,
文職政府仍始終從屬於蔣介石和軍隊的利益,從未發揮自己的作用。
由於蔣介石把革命運動改造成軍事獨裁政權,黨——國民黨——甚至比
政府的行政機關更萎縮。孫逸仙把黨看作權力的根本所在,看作憲政以前兩
階段管理民權的受託者,而蔣介石卻使黨軟弱無力。1929 年以後,由於黨的
左翼受鎮壓,國民黨沒有起到獨立的作用。它只不過成為南京政權的宣傳、
新聞和歷史研究的機構。
黨的削弱,連同舊式官僚和軍閥在南京政權裡的地位顯赫,使先前理想
主義的黨員士氣低落。一位以前的國民黨員回憶,他“和許多……同學一樣,
原來參加國民黨,是相信國民黨是唯一能在中國摧毀地方軍閥,長期掌握權
力的力量”。然而,由於蔣介石對國民黨運動的非激進化,他和像他的許多
人一樣,“可以理解地對國民黨感到幻滅,我們中許多人事實上退了黨”。②
黨員資格仍然是政府聘用人員的必要條件,但是,在 30 年代,黨成了空殼;
它的作用——正如楊格所說——正在變得“幾乎有名無實”。③
然而,國民黨繼續存在,因為該黨的委員會和全國代表大會為蔣介石作
出的決定提供合法的圖章。因此,不管多麼容易識破,黨也提供了一點實質
性的東西,使這個政權能夠聲稱它不是軍事的和個人的獨裁政權,而是——
依照孫逸仙的教導——代表民眾的一黨獨裁政權,直到民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