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2 / 4)

小說:南京大屠殺之鐵證 作者:匆匆

咒”,並未採取有力措施嚴厲制止,從反面印證了松井的報復意識。

田中曾經企圖為松井解脫罪責,說他在攻城前向日本軍強調過軍紀風紀。其實那是松井使的“障眼法”,只是做給在南京的外國使節看看而已,也是後來推卸罪責的託詞。在被判處絞刑以後,松井自己都承認南京事件可恥之極,罪有應得。在東京審判30多年後的今天,田中還厚顏無恥地為松井石根塗顏抹脂,企圖翻案,豈不可笑?

另一個蓄意報復的是中島今朝吾。有資料表明,中島是個知識分子,出身於陸軍大學,曾留學法國。為人性格反常,對下級具有不少虐待的惡跡。在攻打南京戰役中各師團都想最先突破南京城,搶到頭功。中島在攻打牛首山戰鬥中“頭功”未曾搶到,作為16師團的主帥卻捱了中國軍隊的子彈,他能不惱火嗎?“中國人不論多少,統統殺掉”完全反映了中島的報復心理。

佐佐木到一在日本軍中很有名氣,很早便參與謀劃侵略中國的事宜。1928年6月,松井便策劃將已是少將的佐佐木到一推薦給蔣介石當“顧問”,試圖在蔣身邊安下一顆定時炸彈,因發生“皇姑屯事件”炸死張作霖該陰謀才未得逞。佐佐木到一在南京大屠殺中先下毒手,到下關的第一天就屠殺軍民2萬人,是個令人可怕的瘟神,其惡毒決不亞於中島。在這之前他是個對國民黨寄予深切同情的所謂“親華派”軍人,而對中國內部迅速變化,特別是“西安事變”以後便轉變為反對國民黨的強硬派。後來他陳述這段歷史時,在《進攻南京紀實》中說:

站在南京城頭上,我為能確認自己是首屈一指的人物而深感激動。那是因為昭和四年(1929——作者注)夏天的情景歷歷在目。實際上,我在20歲即自明治44年以來,我夢寐已求的目標是解決滿洲問題,為此一直暗暗向國民黨表示友好。但由於他們採取容共政策,尤其是蔣介石所執行的親英美的政策,與日本斷絕關係,從此,這個夢想破滅了。在排日、侮日的高潮中,我深感不快,覺得皇軍的前途渺茫,於是就憤然離開這裡。現在看來,這決不是出於私憤,背信棄義的人必受天罰。後來,這已成為我堅定不移的信念。(增訂版,第255至256頁)

洞富雄先生是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專家,對佐佐木上述言論作出結論說:“如果佐佐木對新生的中國抱有這種看法,那麼他在佔領南京時,身為警備司令官,其態度之嚴厲是可想而知的。”那就是,1938年1月5日,在下關一次槍殺數千名中國軍民,很明顯是出於報復、發洩對中國軍民的仇恨。

說到這裡,試問一下:日本軍中士兵有無報復行為呢?有,佐佐木支隊那天在下關屠殺我軍民2萬人以後,下午到達和平門。他在《進攻南京紀實》中就到達和平門的情景敘述如下:

然後,俘虜接連不斷地前來投降,達數千人。態度激昂計程車兵毫不聽從上級軍官的阻攔,對他們一個個加以殺戮。回顧許多戰友的流血和10天時間的艱難因苦,即使他們不是士兵,想說:“都幹掉!”

日本軍對我軍最殘酷的蓄意報復,是造成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因素之一,於此顯而易見。

第六,南京大屠殺來自日軍政治上和軍事上速戰速決之必要。“三個月滅亡中國”是日本出於政治上和軍事上的考慮。從“七�七蘆溝橋事變”到總攻南京的前夕,時間已整整4個月,超過了戰略時限,然而中國並沒有向日本投降,而且提出了長期抗戰,抗日救國的方針。日本軍上下必然要考慮:選擇最果斷的措施,威懾中國人民的抗戰精神,使其向日本投降,從而迅速結束戰爭,在短期內達到目的。

日本軍政首腦心裡明白:佔有滿洲並向華北推進,是在反共遏俄外衣掩飾下進行的,而且由於遏俄反共還有可能在政治上獲得英美某些支援。現在的情況截然不同了。上海、南京是英美在華經濟利益的集中點,也可以說是英美伸進中國的神經部位,一經觸動,必有反應。皇軍攻佔上海和即將攻佔南京,不可能不與英美髮生矛盾。《田中奏摺》中雖認為:“將來欲制中國,必以摧毀美國勢力為先決條件”,“不得不與美一戰。”但是能做到既不與英美髮生衝突,又使中國向日本投降,是政治上兩全其美的事,這取決於軍事上採取什麼樣的果斷措施了。

日本軍事當局心裡明白:日本軍隊與中國軍隊單純地從軍事素質和裝備上對比,都優於中國,在攻佔戰略要點上,中國部隊暫時還抵擋不住它的進攻。但日本兵力有限,資源也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基於這原因日本方面被迫制定速戰速決的戰略。這種戰略的基點出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