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3 / 4)

小說:湘軍 作者:大刀闊斧

,清廷常德知府景星、副將富勒敦、同知李春暄和武陵知縣朱元增戰死。 txt小說上傳分享

1854年,咸豐四年(14)

接著,太平軍分兵攻佔常德東南方七十里的龍陽,即現在所說的漢壽。從宜昌進入湖南的太平軍,在這裡與石祥禎部會合,北上進攻澧縣和安鄉。

太平軍再次進入湖南,曾國藩不得不派兵應對。他派胡林翼、周鳳山和李輔朝率領湘軍陸師增援常德。時值洞庭湖漲水,湘軍無法前往,只得退保益陽。當時湘軍水師正在修船,無法前往洞庭西部援救,但太平軍水師還是不敢進入湘江。他們在常德駐留十五天,於6月25日放棄常德城,向北撤走。

當時的軍情,太平軍在湖北和湖南,活動十分頻繁。曾國藩急於整編部隊,修理船隻,以便再次出征。

曾國藩總結前段作戰的經驗,認為湘軍兵員不精,缺乏訓練,便把原來的部隊淘汰到只剩五千多人,又新募幾千名勇丁。他把羅澤南和李續賓從衡州調到長沙率領陸師部隊,從廣西調來與早期太平軍多次交手的知府李孟群,以及他率領的一千名水勇,遊擊沙鎮邦也和李孟群一起趕來。又從廣東調來登州鎮總兵陳輝龍和他的幾艘戰船,以及四百名水勇和一百尊火炮。曾國藩還上疏,請求朝廷批准代理提督塔齊布隨湘軍出征。

從此,羅澤南又回到曾國藩的帳下,塔齊布也繼續跟隨曾國藩征戰。

63

應該說,曾國藩從建立湘軍的時候開始,直到這次在長沙整頓湘軍時為止,很好地貫徹了江忠源和他本人為湘軍制定的將由親選的原則,但對書生帶兵、兵歸將有的原則,卻無法照顧周全。他不拘一格蒐羅人才,從塔齊布到彭三元,從楊載福、蕭捷三到鮑超,曾國藩選用的這些將領,都不是書生出身,但他們為早期的湘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曾國藩從四處羅致職業軍人的舉動,一方面表明他對於書生帶兵打仗依然沒有十足的把握,另一方面,表明他在當時無法籠絡更多有軍事潛力的書生。諸如王錱、劉長佑這樣一些具有作戰經驗的讀書人,沒有帶著他們的部隊跟隨曾國藩出省作戰,不是因為曾國藩不願意要他們,而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對曾國藩言聽計從。

此外,曾國藩急於建立水師,而書生中暫時缺乏指揮水上作戰的人才,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由此可見,起源於江忠源的湘軍體系,從大的框架上來說,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組織嚴密、獨裁專制的軍事系統,其中的人事組合,不僅伴隨著戰爭事件的偶發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書生的意氣,各人的選擇,鄉情、私誼和世交,社會關係的親疏,以及文人之間的好惡成見。

如果要深入地探究湘軍的組織建設,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張錯綜複雜的關係網。僅以王錱而言,曾國藩和他是同鄉,但曾國藩不喜歡他,他也不買這位團練大臣的賬,但左宗棠卻很喜歡這個湘鄉人,於是湘軍就因這些私人喜惡而發生裂變與重組。

類似的事例不勝列舉,湘軍便因書生的個性而形成一個山頭林立但又彼此關聯、相互照應的疏鬆的大體系。

湘軍即將出境作戰。曾國藩請求清廷發給空白執照四千張。其中有兩千份內捐虛獻執照,另兩千份是捐監生的執照。有了這兩種執照,湘軍能夠很方便地募捐籌餉,也能培植忠於湘軍的社會根基。

由此可見,清廷已經允許湘軍結成一個鬆散的集團。其中有層層依附的軍事組織,也有互相聲援的政治關係。軍事首腦慢慢演變成政治首腦。湘軍集團內的官吏任免,只要本集團內部沒有發生爭端,清廷都會照準。曾國藩的幕府是清代幕府中最為龐大的一個,人數超過二百人,人才濟濟,包羅永珍,功能齊全,完全能夠行使政府的職能。

64

進入6月以後,以武昌為中心的湖北戰場,太平軍明顯地佔了優勢,對武昌的攻堅,已經進入尾聲。

湖北巡撫青麟於6月5日派楊昌泗和魁玉的部隊在磯窩攻擊太平軍,獲得小勝。然後,這兩人的部隊在武昌城外紮營,只能自保。太平軍的船隊,從漢口渡江,進入塘角鯰魚套,侯鳳歧率部將太平軍擊退。

武昌外圍在勉力支撐,但城內的守軍飢餓疲憊,居民大批外遷,武昌差不多成了一座空城。

滿洲正白旗人青麟素來性情寬和,頗得人心。部隊幾個月得不到薪餉,士兵們仍不忍心離他而去。於是他拿出裘衣和金銀玉器犒賞部隊。糧食沒了,便與士卒一起吞嚥糠麩。

1854年,咸豐四年(15)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