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1 / 4)

在成功的過程中,隱性知識的作用遠遠大於顯形知識,因為隱性知識具有對顯性知識的潛在制約作用。由此,無論是培養能力還是開發創造力都要從隱性知識的獲得入手,而隱性知識的積累、組合、轉換都是以參與綜合性實踐活動為前提的。這意味著,隱性知識是與綜合能力相輔相成的。

現行學校教育由於只注重培養學生解答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所以只能發展學生的單項認知能力。而當時間、精力的分配向單項能力傾斜時,認知能力發展優異的代價則是其他能力和綜合能力的低下,這樣必然導致個體發展的後勁不足。

從大學和研究生階段來看,在課程的學習成績方面美國學生常常不是中國學生的對手,然而一旦進入搞研究性的課題,中國人往往既不如美國人機靈,也沒有他們那麼富於創造性。中國學生只擅長在現定範圍裡去尋找標準答案,一旦需要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尋找結論時就會不知所措。這是隱性知識缺乏造成的必然結果,我們的學生正是因此而導致沒有後勁。

我國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的缺陷表現為:顯性知識有餘,隱性知識不足;理論知識有餘,實踐知識不足。顯性知識方面的優勢使我們在基礎教育階段與發達國家似乎難分上下,但終因隱性知識方面的劣勢而在高等教育階段處於明顯落後狀態。

隱性知識的積累途徑

中央電視臺曾經主辦了一期節目,由中美兩國即將升入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共同參與。在價值取向的考察中,面對智慧、權力、真理、財富和美這五項選擇,美國學生都選擇了智慧和真理,中國學生則多選擇財富和權力,沒一個選擇智慧和真理。當要求制定對非洲兒童的援助計劃時,美國學生制定的計劃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因為其中包括了很多社會生活細節,並作出了每項資助的具體預算。相比之下,中國學生只知道組織募捐和去非洲建立希望小學,至於募捐到的錢怎麼使用就不知道了。

比較的結果說明我國學生缺少一種智慧,即把一件事情完整做成功的智慧。隱性知識的積累途徑是從頭至尾地完成一項任務,因為經歷一個完成任務的完整過程需要大量的隱性知識,而面對未知,我們多是利用已有的隱性知識來應對。

中外學校教育的差異是,國外注重讓學生做小事,並從做事的過程中培養相應的能力,同時鼓勵學生做到學以致用。這種教育從書本知識來看,學生學到的東西是少而精,但真正掌握了,因為學得雖少但用得多,而會用的知識才是真正掌握了的知識。相比之下,中國的學校教育不注重實踐,認為會背出知識就是掌握了知識。學生儘管學得多,但學的知識不會用,只停留在背書本。知識只有透過使用才能轉化為自己的,由此,中國學生往往是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會做。

隱性知識具有個人化和實踐化兩大特點,其中包含了大量個人親身體會、獨特感悟等等各種具有個人差異的個性化的經驗與認識,是個人的獨特經驗與獨特思維組合之後的產物。人們從學校教育中獲得的顯性知識是基本相同的,能否在生活實踐中把事情做成功,主要取決於隱性知識對顯性知識的組合能力,而隱性知識的組合能力又取決於個體參與實踐性活動的質與量。因此,個體只有參與大量的實踐性活動,才有可能獲得多種型別的個人體驗,從而積累足夠量的個人知識和生活體驗。對於個人來說,任何經歷都會產生導致個人知識變化的認識過程。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3從隱性知識看知識結構缺陷(5)

現實中的實際問題往往缺乏解決問題的必要資訊,同時答案多解且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也無法從書本上的顯性知識中找到解決的方法,這就需要依靠隱性知識。實際上,隱性知識是智力活動的隱性基礎,具有實踐定向、任務定向、行動定向的性質,是融入了個體特定生活場景中的特定心理體驗,包括那些無意識和潛意識的心理體驗。隱性知識本質上是一種悟性,是一種領會、把握、重組經驗並高效利用經驗的能力。

隱性知識往往內含於實踐性的技能中,是那些不能言傳的、只能以實際操作的方式演示的知識。然而僅掌握了技術知識,並不意味著就掌握了隱性知識。知道怎麼做某事同會做、能做某事並不是一回事。隱性知識的概念表明,將規則性的技術知識轉變為實際的操作技能,需要進行相應的實踐。與此相對照,我國學校有許多課程,只進行技術規則的講授,而不進行操作層面的訓練,最終不可能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的實質,隱性知識也無從積累。

隱性知識的積累常常是在閒暇性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