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3 / 4)

小說:韓兆琦史記 新讀 作者:雨帆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為漢武帝當史官三十來年,他已經在著手蒐集材料,準備寫《史記》,但沒能完成。司馬談在臨死前囑咐司馬遷要繼承自己的遺志,要其子完成這項歷史重任。

司馬遷在其父司馬談生前官任郎中,也就是為漢武帝充當侍衛、侍從人員時,曾受命到新拓展的西南夷,也就是今天的貴州、雲南一帶地區進行過考察。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其父任太史令,並著手寫作《史記》。當他寫到第六個年頭時,因為他的朋友李陵率兵###匈奴失敗被俘,司馬遷為他的失敗責任做過開解,因此觸怒漢武帝被判死刑。司馬遷因不願自己的寫史重任半途而廢,故依照當時的條令,自己申請改判為了宮刑。

受刑後,司馬遷已與太監無別,故而忍辱進宮在漢武帝身邊當了管理文秘的中書令,同時堅持寫他的歷史書。又寫了八年,基本完成,被稱作《太史公書》。直到東漢後期才開始被人們稱作《史記》。

受宮刑對於司馬遷的肉體是一種莫大的摧殘,對於司馬遷的人格是一種莫大的汙辱;但對於司馬遷考慮問題的立場角度,對於司馬遷觀察事物的深刻銳敏,對於司馬遷思想的昇華,卻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催化、極大的提高。《史記》中之所以能有如此深刻的民主性、批判性,能有如此強烈的悲劇性與抒情性,都應該與此緊密相關。

文章絕代太史公(2)

二 《史記》其書的規模體例與《史記》其書的性質

《史記》其書的記事上起黃帝,經堯、舜、夏、商、周、秦、漢,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前104年~前101年),時間跨度共約兩千多年,是一部紀傳體的通史。

《史記》的構成共分五個部分:

司馬遷祠其一是“本紀”。一般說來,“本紀”是以帝王為綱的全國大事綱要,如《秦始皇本紀》、《高祖本紀》、《文帝本紀》等都是這種樣子。但夏、商、周時代的史料稀少,沒法按帝王分篇,故只能一個朝代為一篇。《項羽本紀》和《呂后本紀》雖名為“本紀”,但實則是個人“傳記”。司馬遷所以把他們列入“本紀”,是因為他們確曾在一段時間內向全國發號施令。當然這也表現著司馬遷的一種特識。

其二是“表”。“表”的用處是把複雜紛紜、千頭萬緒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用表格的形式譜列出來,讓人一目瞭然。同時還把“本紀”、“世家”、“列傳”所不能敘述到的人物、事件從中開列出來,以供研究者查詢。

其三是“書”。“書”是關於國家典章制度與各種事務的專門史,如經濟、軍事、水利、天文、祭祀等等。為了表示尊儒,故而把《禮書》、《樂書》放在最前面,儒家不是喜歡鼓吹“禮樂治世”嗎?

其四是“世家”。“世家”是有爵位、俸祿,世代相傳的家族歷史。這裡邊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他們的爵位封地都是從周天子那裡接受來的,這方面的篇章有《齊世家》、《魯世家》、《楚世家》等;另一類是被劉邦封侯封王的開國元勳與劉姓子弟,這方面的篇章有《蕭相國世家》、《留侯世家》、《楚元王世家》等。其中《孔子世家》、《陳涉世家》的列入,表現了司馬遷的特識。

其五是“列傳”。“列傳”是司馬遷按照他所確定的標準所譜列的一些有思想、有節操、能把握時機,為國家、為社會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而立功、揚名的卓越人物的傳記。在這一部分特別突出地表現了司馬遷的尊崇、司馬遷的憎惡、司馬遷的歌頌和司馬遷的鞭撻。他可以為許多不受重視的小人物樹碑立傳,如《遊俠列傳》、《刺客列傳》、《滑稽列傳》、《扁鵲倉公列傳》等。還有些篇章看標題是寫大貴族的,實際上是在表彰小人物,如《孟嘗君列傳》是寫雞鳴、狗盜、馮諼;《平原君列傳》是寫毛遂、李同;《魏公子列傳》是寫侯嬴、朱亥。相反,那些出將入相的大人物,卻有好多不僅沒有被立傳,而且在相關人物的傳記裡也沒有提到,只在“表”中點到名姓而已。

關於《史記》其書的性質,我以為應注意四點:

其一,《史記》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歷史著作,它繼承了《左傳》敘事的優良傳統,班固稱它“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劉知幾稱《史記》為體現了司馬遷高度“史學”、“史才”、“史識”的傑出著作;魯迅曾稱它為“史家之絕唱”。

其二,《史記》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文學著作之一,是寫人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代散文、小說、傳記文學的發展都有重大影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