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辯論結果來進行軍事決策,那麼“舌戰群儒”就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而事實上,孫權只是想單獨聽取諸葛亮的意見。由此看來,“舌戰群儒”的確是多此一舉的行為了。

江東大將黃蓋規勸諸葛亮:“愚聞多言獲利,不如默而無言。何不將金石之論為我主言之,乃與眾人辯論也?”可見黃蓋已經看出“舌戰群儒”只是徒費口舌而已。黃蓋還斥責張昭等人:“孔明乃當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難,非敬客之禮也。曹操大軍臨境,不思退敵之策,乃徒鬥口耶!”。這句話何嘗又不是說給諸葛亮聽得呢?言下之意便是:既然你孔明是當世奇才,就不要在這裡鬥嘴了,趕快為我家主人出謀劃策吧。

第二項推敲:“舌戰群儒”有沒有成效?

既然“舌戰群儒”不會影響到孫權的決策,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還會去浪費唾沫呢?《三國演義》認為,“舌戰群儒”是張昭等江東謀士所挑起的爭端,而諸葛亮的回應主要是為了滅掉這些謀士們的威風。《三國演義》曾描述道:孔明自思張昭乃孫權手下第一個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權。也就是說,孔明把難倒對手當作了說服孫權的必經之路。這樣的想法自然是非常幼稚的。試想一下:在關係到國家前途命運的討論會上,豈能把相互為難當成是辯論的目的?

按照《三國演義》的安排,諸葛亮的“舌戰群儒”大獲全勝,江東謀士們一個個啞口無言且灰頭土臉。在我看來,“舌戰群儒”是一場未分勝負的辯論。江東謀士們僅僅是一時“語塞”而已,他們並沒有心悅誠服。所以這場辯論並不意味著孔明的勝利。

假如諸葛亮透過“舌戰群儒”讓江東謀士們在孫權面前徹底失語了,那麼“舌戰群儒”就卓有成效。而事實上,一時“語塞”的江東謀士們並沒有在孫權面前失語,而是繼續阻撓孫劉聯盟,並且搞得孫權舉棋不定。若不是孫權的母親吳國太提醒請出周瑜來,孫權的決策是無法出臺的。

第三項推敲:“舌戰群儒”有沒有負面作用?

“舌戰群儒”並不是一個有理有節的辯論,倒像是一場不斷升級的罵戰,發展到後來,便變成了夾帶著人生攻擊的唇槍舌劍。這樣的“舌戰群儒”豈能不傷了和氣?

在諸葛亮與江東謀士的爭辯中,對方的表現始終是溫文爾雅,而諸葛亮則是尖酸刻薄,咄咄逼人。

江東第一謀士張昭雖然暗諷諸葛亮,但他還是很客氣的用“愚直之言,幸勿見怪!”的言辭。而諸葛亮的還擊則言辭激烈:“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舌戰群儒”的邏輯推理(2)

諸葛亮讓江東謀士“語塞”的方法主要是:貶低對方,抬高自己,甚至擺出蔑視對方的姿態來,以達到羞辱對方的目的。比如他罵虞翻:“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他挖苦步騭:“畏強凌弱,懼刀避箭。”他罵薛綜:“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罵陸績:“公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罵嚴酸:“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罵程德樞:“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

從整個“舌戰群儒”的過程看,諸葛亮的犀利與江東謀士們的溫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對方的提問雖暗含譏諷,但基本還算禮貌;而諸葛亮的回答卻不留情面,幾乎像是在罵街了。還好當時孫權並不在現場,否則他也未必能容忍諸葛亮的猖狂。

第四項推敲:口才背後的能力較量

諸葛亮自以為在“舌戰群儒”中大獲全勝,並對東吳謀士們不屑一顧。那麼,東吳的這些謀士果真如諸葛亮所說的那樣無用嗎?自然不是。別看這些溫文爾雅的謀士沒有在辯論中駁倒諸葛亮,他們卻在後來的孫劉鬥爭中給諸葛亮出盡了難題,而且紛紛表現出了並不亞於諸葛亮的才幹。

且說孫權打算與劉備斷交,但又念及自己的妹妹已經嫁給劉備。東吳第一謀士張昭為孫權出一主意:派心腹將領帶五百人潛入荊州,下一封秘書給郡主(孫權的妹妹),只說國太病危,欲見親生女兒,郡主必然會星夜趕回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