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是章子怡扮演的女主角動不動就被男主角按倒在地上,明顯是為了刺激感官,而並非是出於劇情之需要。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賠本賺吆喝的北伐戰爭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總是對諸葛亮的北伐讚美有加。因為在與強敵司馬懿的對壘之中,諸葛亮運籌帷幄,妙計迭出,令敵人聞風喪膽,把司馬懿打得閉關不出。所以,儘管諸葛亮沒有最終打敗司馬懿,他的成就也已經算得上是光芒萬丈了。
現在換一個角度來看諸葛亮的北伐,卻發現諸葛亮的每一次勝利都是在賠本賺吆喝,而司馬懿的每一次失敗則是一種綠色績效的積累。因此完全可以得出結論:諸葛亮的績效觀是有問題的。
第一次伐魏時,諸葛亮手中重要關口街亭失守,於是不得不退回漢中,放棄蜀軍已經佔領的南安、安定、天水三城,但把這三城的軍民卻趕到了蜀國,以作為北伐失利的補償。蜀國本來就人多地少,這樣無疑會加劇蜀地人民的生活負擔。諸葛亮把掠走敵國群眾作為他的績效,說明他的績效觀是非常荒唐的。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用計殺了魏將王雙;第三次北伐則打敗郭淮、孫禮,襲取陳倉。劉禪為此而下詔恢復諸葛亮的丞相職位,諸葛亮在一番推辭後接受了這個封賜。看起來諸葛亮的仗打得的確漂亮,但到後來由於糧草匱乏,他還是放棄了陳倉,退回漢中。而且在第三次北伐中,諸葛亮手下大將張苞不慎掉入山澗而頭部受傷,後來送去成都養病但卻不治身亡。可以說,諸葛亮表面上的風光難掩其軍力的損失。而諸葛亮也並沒有因為北伐損失慘重而進行自責,說明他的績效意識是非常差的。
當代人中有學諸葛亮的,如某地方主管煤礦的領導在總結工作的時候說“我們今年少死100人”,並以此為業績向上級邀功請賞。這種誇大功勞,粉飾問題的績效觀充斥了整個煤炭行業,使得2004—2005年成了中國的礦難多發年。
第四次北伐,諸葛亮用八卦陣大敗司馬懿,但此前諸葛亮的手下大將陳式曾違背諸葛亮的命令,擅自追趕魏兵,結果遭遇埋伏,損失四千多士兵,陳式也因此而被諸葛亮問斬。可以說,諸葛亮八卦陣之勝絲毫也不能彌補陳式之敗。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派伏兵射死前來追趕的魏將張頜,但班師回漢中後,諸葛亮手下大將關興也告病亡。諸葛亮的北伐依然功不抵過。
第六次北伐,蜀軍首先吃了敗仗,且大將吳班被亂箭射中,落水身亡。之後諸葛亮也打了幾個小勝仗。司馬懿乾脆防守不出。諸葛亮在焦急之下病倒在軍營,終於星隕五丈原。
有人說,張苞摔傷致死和關興病亡不關孔明的責任,要怪只能怪孔明運氣不好。筆者以為張、關二將的死亡是因為長年征戰,得不到休息,身體勞累過度,所以張苞才會失足跌落山澗,而關興也才會病亡。所以他們二人的死與孔明有著直接的關係。
六次北伐,總是轟轟烈烈地開場,萬般無奈地撤退。儘管其中不乏精彩之處,但諸葛亮還是失敗了。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諸葛亮打仗總是忽視實際效果,有的戰役看似勝利了,實際上是在賠本賺吆喝。諸葛亮在進攻曹魏時,沒有什麼具體的績效目標。大概也就是能打就打,打不了就撤。長年累月地出兵卻總是無功而返,諸葛亮卻不進行反思,還是一味死命進攻。
兩軍交戰,對於主動進攻的一方來說,只要你沒能攻破對方,即便看起來你把對方打得如何狼狽,也不代表你是勝利的一方。諸葛亮可能並沒有這樣的績效意識,他長途跋涉,去遠征曹魏,其耗費的軍力自然要遠遠多於以逸待勞的魏軍。可是諸葛亮卻樂此不疲地發動著這樣沒有實際效果的戰爭。所以,最後的勝利肯定不會屬於諸葛亮。
。。
弄不懂的歷史功績
當我們為諸葛亮賠本賺吆喝的北伐而喝彩的時候,其實也暴露了我們在績效管理方面的缺陷。這樣的缺點同樣也表現在了我們對鄭和七下西洋的評價中。
一提起鄭和下西洋,相信大多數中國人都會認為那是一項值得中國人驕傲的偉大功績。因為鄭和的偉大足跡遍佈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紅海……最遠到了非洲東海岸。而且,他增進了亞非廣大地區之間的友誼,發展了友好的經貿合作關係。然而,誰又能知道,這項壯舉對明朝來說,恰恰是一次賠本賺吆喝的行為呢?
明成祖朱棣之所以派鄭和七下西洋,是為了獲得“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心理滿足感。在這過程中,朱棣強徵役夫,暴斂稅賦。鄭和七下西洋過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