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觥籌交錯,直吃個杯盤狼藉,還在哪裡喝個不依不饒的……
各位讀者看到這裡也許會感到奇怪,他們兩個與趙匡胤不過陌路相逢,連對方的情況都不一定很清楚,恁地一下子就哪麼投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難,去搶救一個素昧生平的女子?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的:“行俠仗義,拯救弱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可以為之拋頭顱,灑熱血。這就是俠義行徑。這種行為並不是古代才有,現代也有。並不是中國才有,外國也有。
是的,他們彼此之間並不是太多的瞭解。比如說:
趙匡胤的父親原來是在後梁朱溫手下當差起家的,歷經後唐,後晉三代。目下仍在嶽州任職團練使。如今石晉已亡,遼人鞭長莫及,管不到江南。而現在劉知遠又自立漢國,正打算和耶律留下的遼兵和一批投降遼人的降將去爭奪汴京,還不知是鹿死誰手,因此,趙匡胤也說不清自己父親如今當的是哪一個朝廷的官。
而高懷德和郭進的父親原來都是石重貴麾下的將領,如今石晉已亡,石重貴被俘,他們的父親領兵在濟州,鄆州。哪他們的父親又是那一個朝廷的官呢?他們也不知道。
那麼,趙匡胤的父親跟他們倆的父親,是敵是友呢?誰都不知道。他們也不知道。他們也不需要知道。他們只需要的是救這個被契丹人欺凌的弱女子。誰能來聯手救她,誰就是英雄,誰就是好兄弟。
桃園結義是三國時代留下的英雄故事。由兩晉,隋,唐,至今被歌頌傳唱了四百餘年。尤其在這戰亂紛爭的五代,更成了人們的典範了。人們都透過這種手段去團結身邊的人。籠絡身
(222)
邊的人。以增強自己的力量,擴大自己的力量範圍。大家都這樣做。他們三個也是這樣做……
大家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地吃飽了,喝足了,這就該分手上路了。
趙匡胤說:“俺原是來關中尋母舅的,母舅沒找著,不想遇上你們倆。這可好呢,如今人也救了,又得了兩位兄弟,俺也該上路了。”
高懷德向郭進說道:“三弟,這救來的女子也該看看該如何送她回家了。咱們這兒擱著四個傷員,不趕緊往家裡送,待在這兒總不是辦法。”
郭進道:“哪不難辦。咱們掏幾個錢,讓這小娘子自個兒回家,不就得了。咱們是該趕緊把這四個受傷的送回家去的。”
高懷德也沒啥其它主意,便定了這樣。郭進便喚哪店家婆娘把那小娘子領了出來,可憐那女子多日來慘遭囚籠,千里輾轉,被折騰得蓬頭垢面,渾身襤褸,宛如要飯的乞丐般的。出來見了三位,倒身便拜,口中連連道謝,感謝三位恩公救命大恩。
那郭進道:“罷了!罷了!你也甭謝了。現也救你出來了。原來咱兄弟是打算送你回家的,但俺大哥還要趕著找他母舅。俺兄弟倆的四個弟兄傷得又重,得趕著往家裡送。這就不能送你回家了。這兒有十両銀子,你帶著自己上路,你就早早回去見你爹和娘……”
郭進的話未說完,哪女子早已嚇得呆了,好一會才哭了出來。伏在地上,叩頭如搗蒜,失聲痛哭道:“小女子蒙三位大恩公拯救,此恩此德,永世不忘。如今三位恩公不能相送回家,小女子也不敢強求……只是……小女子自小從未出過家門,如今離家千里,也不知家在東南西北,何況一路上兵荒馬亂……如要小女子獨自回家,那能去得到,恐怕也只能死在途中,做一個異鄉孤魂野鬼……三位恩公的恩情……小女子只待送了三位恩公上路然後自行了斷,三位的大恩,只有來生變犬馬相報了……”
那女子一面說,一面哭,說完了還繼續的哭。直哭得金剛菩薩皆垂淚,鐵石人兒也傷心。哭的一時上氣不接下氣,早已昏絕在地。
嚇得那店家婆娘手忙腳亂,忙去擦藥油,掐人中……三位英雄也嚇得面面相覷,互相埋怨。
高懷德埋怨郭進道:“你這人就是哪麼個炮筒子,你就不能說得宛轉點?一下子就把話轟出來,把人都嚇昏了…”
趙匡胤也埋怨他們:“常說好事做到底,救人須救徹。象你們這等,把人救了,扔在半路,叫她一個女孩兒家,怎能回得去?正如她說的,還不是死在半路……”
那郭進挨他倆個一番埋怨,也是有氣無處洩,有冤無處伸,只氣的拍手頓地的向著高懷德嚷道:“你們就光會挑巧話兒說。哪話兒不是咱仨商量好的嗎?也是你倆叫俺說的。她嚇昏了這罪又推到俺身上。照她說的道理,不管你說他說,也都一樣嚇昏她,這能怪咱麼?”又轉向趙匡胤嚷道:“你這個做大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