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形象化。這小說全部體現了三教合一觀點。為了寫起來容易,作者選擇了商末周初時代,這一時期在道教經典記載中代表道的尊神傳說已經存在,但在世間則三教教主都沒有降生。所以作者用了避實就虛的寫法,在道教鴻鈞老祖下,神化的老子列於第一位,雖領袖群仙,但不管實際事情,而仙在神上,以元始天尊為尊。對佛教則只稱西方,以準提道人為尊而不提釋迦。因為釋迦此時尚未降世,“人間的老子”也是在東周才誕生,並未成立道、佛、儒三教,所以十五回談到三教會定封神榜的三教是闡教、截教、人道。“人道”是哪一教,此回以後並未再提。所以書中避實取虛,在此以後凡後來歷史上有姓名記載的,均不列入,只採神仙傳中的古代仙稱神號,以免有時代不符之嫌。間又將佛教幾位菩薩列於元始天尊十二弟子之內,這就是說佛受仙傳,由無生有,三教本源,皆是仙派,這小說實際是在明代三教合一思想上,又用塑造形象創造故事將其更加具體化。在道教思想上消滅了對立的因素。而道觀中供奉慈航道人(即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書出刊以後開始的,這種影響是泯滅了兩教界限,起了混合兩教的進一步促進作用。後來流行的“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由來是一家。”的詩句,也是這作品的影響。
2.對道教神位的增添和補充。“封神”系統,道教中並未採用。廟宇尊神,仍按宋代系統未變。但因這小說的影響,增添了不少的神,例如:
(一)玄壇殿,是供趙公明的廟宇,因封神榜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主管迎祥納福,並有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十部下大神,所以自此尊趙公明為財神,過去北京東嶽廟東院玄壇殿,香火最盛。
(二)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傳說的變化。二郎神話本由李冰父子治水衍變而來,後來在宋元雜劇中已漸神化,朱子語錄中還說他是李冰第二個兒子,自《封神演義》、《西遊記》兩書流行,遂尊楊戩為二郎尊神,在《封神演義》中梅山七怪為楊戩所殲滅;在《西遊記》則成為二郎神的梅山七兄弟。二郎神由李冰第二小兒子一次衍變為隋代嘉州太守趙昱,再衍變為楊戩,確是受《封神演義》的影響。
(三)東嶽大帝及其子炳靈公,為泰山之神,神位來源很早。即炳靈公封號,亦在宋代。但本書行世後,一般信奉的人,卻認為東嶽大帝是黃飛虎,炳靈公是黃天化。
(四)甲子太歲神像,雖姓名為金辨,但形象卻為目眶中生兩支手,手心中有二目,很明顯是受小說中楊任形象的影響。而且楊任在書中是封為甲子太歲的。
(五)此外北京東嶽廟有瘟神殿,也是明代所增修。
以上僅列舉幾個顯著的例子,實際道教神位受本書影響,尚不止此。
3.對民間信仰的影響。小說中的形象,如開路神方弼、方相,古書雖有記載,但頗簡略。自本書出刊後,在舊社會大殯葬行列中,前面均有此二開路神紙紮的巨象,《垂簾聽政》電影中也在咸豐歸葬殯儀行列前出現此兩偶像。民間在建房豎柱之際,貼一紅紙上寫“姜太公在此,諸神迴避。”蓋因相信姜太公是封神之人,一切凶煞均在其屬下,不敢為非之故。
4.支配自然之理想。作者思想基礎,受《陰符經》影響較大,他相信“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的道理,要從有為到無為,所以放開想像,塑造仙神異術,如雷震子背生雙翼,飛翔天空,土行孫土中穿行,地下無阻;楊戩**玄功,隨心變化;哪吒腳踏飛輪,駕風御火;又如魔道中高明高覺,眼看遠方,耳聽千里;聞太師額生一目,時發神光。這些都是作者認為“萬化生乎身”,人類可以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體現。當然在今日科學發達時代,這些事本不為奇,但在五百年前有此暢想,也是從道教從有為到無為的思想來的,因為先有有為,所以要掃蕩塵氛,支配萬物,廓清宇宙,以達到理想境界,在小說裡實貫徹了作者這種宗教觀。
作者在小說中有不少定命論的思想,認為一切都是前定。周武王當興商紂當滅是前定;封神也是三教會談預定的名單。這一種想法導致了他是非不分、邪正同爐的結論,不論好人壞人,都到封神臺上受封,這樣結尾,是一個最大的缺點。
但作者生於明代中葉,因九試不第,才皈依道教,疏解道經。從他的思想變化來看,雖然受到時代侷限,存在著宿命論的觀點;可是目睹朝政日非,生民疾苦,賄賂公行,懷才不遇的局面,充滿了嫉恨這種醜惡現實,也不滿意當時號稱道士而獲得高位的教徒。所以他的理想是從政治上蕩瑕滌穢,在宗教上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