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個。雖然無論從資金規模還是從市場規模,海信都算不上是行業翹楚,但是海信對路線的認識或者說對戰略群的認識卻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海信已經開始自主研發其核心產品——晶片。這其實是海信戰略群中的核心戰略之一,一旦海信擁有了晶片的核心技術,那麼圍繞這個戰略它就可以建立一個戰略群,從而像三星那樣利用戰略協同的力量,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路線是在一個很長時間內保持不變的準則,是對規律的一種把握,路線是對方向的把握。每一個戰略都是在領略了路線的意思之後才延伸出來的,每一個戰略都是為了完成這個共同的使命。這個使命就是組織的方向,是各個戰略之間的內在的精神。

8。 路線思維高於戰略思維

“九·一八”事變後,中日兩國間展開全面戰爭的趨向越來越明顯。面對日本軍國主義咄咄逼人的攻勢,蔣介石不得不進行對日戰爭的準備。戰爭準備不僅要進行國防建設、軍隊方面的戰備,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明確的戰略方針。中國到底應該實行什麼樣的戰略方針,不僅執政的國民黨最高當局在思考,積極主張抗日的中國共產黨在醞釀,而且一批具有濃厚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也在議論,後來成為蔣介石重要戰爭指導思想的以“空間換時間”的思想就是由知識分子首先提出的。

“九·一八”事變後不久,傅斯年在《獨立評論》撰文指出:“中國在開戰之初,不能打勝日本,卻可以長久支援,支援越久,對我們越有利。”1935年6月27日,胡適給###長王世傑寫信,提出了類似的意見,他說:“我們必須要準備三四年苦戰。我們必須咬定牙根,認定在這三年之中我們不能期望他國加入戰爭,我們只有期望我們打得稀爛而敵人也打得疲於奔命的時候才可能有國際的參加以援助。”“必須使政府與軍事領袖深信長期苦鬥為不可避免的復興條件。”

1937年8月7日的國防會議,蔣介石明確指出:“倭寇要求速戰速決,我們要求持久消耗戰”。如何進行持久消耗戰蔣介石提出了兩項要求:“我國此次抗戰,其要旨在於始終保持我軍之戰鬥力,而盡是消耗敵人力量,使我軍達到持久戰之目的”。也就是說,既要消耗敵人,又要儲存和發展自己。蔣介石把“持久消耗戰略”的精髓簡化成具體的口號,這就是“以空間換時間”。

毛澤東於1938年5月寫了《論持久戰》,對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的戰略指導方針進行了系統闡述,明確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的,最後勝利屬於中國。這一著作不僅指明瞭抗戰的前景,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戰略方針和奪取最後勝利的切實可行的辦法。

第二章 路線成就組織的宏基偉業(10)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剛發表,周恩來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讚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來白崇禧又把它向蔣介石轉達,蔣也十分贊成。在蔣介石的支援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

白崇禧的“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表面上與毛澤東的思想一脈相承,實際卻有天壤之別,雙方的戰略著眼點根本不在一個理論層次上。

《論持久戰》的核心是兵民是勝利之本的人民戰爭思想。《論持久戰》明確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衝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

可是蔣介石、白崇禧所在的集團是不能也不敢去發動人民戰爭的。正如毛澤東在解放戰爭時期所說的那樣:“這是因為我們的戰略戰術是建立在人民戰爭這個基礎上的,任何反人民的軍隊都不能利用我們的戰略戰術。在人民戰爭的基礎上,在軍隊和人民團結一致、指揮員和戰鬥員團結一致以及瓦解敵軍等項原則的基礎上,人民解放軍建立了自己的強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這是我們戰勝敵人的重大因素。”

為什麼說雙方的戰略著眼點根本不在一個理論層次上?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運用的是一種典型的路線思維,而國民黨運用的是一種典型的戰略思維。

①路線思維是一種系統思維。

所謂系統思維,是一種邏輯抽象能力,也可以稱為整體觀、全域性觀。系統思維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能極大地簡化人們對事物的認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