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形成正確的路線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以及鮮明的綱領為基準不斷地對路線進行糾偏。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近80年時間內,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的。但是,中國人民沒有什麼思想武器來抵禦帝國主義,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為傳播起來,中國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

毛澤東說:“共產黨不靠嚇人吃飯,而是靠馬克思列寧主義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

毛澤東深入分析和準確把握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特點,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道路,確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政治和軍事戰略,領導黨和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最終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以思想理論為武器,最終開啟了局面,這是一種大智慧,而這種智慧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古人云:“唯持大道者,方可圖天下”,這句話實在是大有意義的。

3。 路線追求聚焦效應

在企業管理之中,路線的作用到底是怎樣的呢?在路線的建設方面,我們應該怎樣向共產黨學習呢?

目前中國的管理界,講外國的多,講中國的少;講微觀的多,講宏觀的少;講經濟的多,講人文的少。注重實用主義本來是件好事,可惜的是,很多的企業管理思想缺少高度,這使我們企業幾乎沒有什麼“大道”和法則可言,企業往往只是停留在具體的策略和制度流程方面,他們獲得了一定的效率,但是卻丟掉了根本。中國的企業只有彰顯人文,繼承傳統,體悟大道,運用智慧,才能把握未來。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中國共產黨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光憑一些個策略,憑著具體的幾次起義,幾個戰爭,想取得最後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在攻城掠地之後,除了留下對手的屍骨和繳獲的財富之外再也沒有留下什麼——原本可以因此而創下長青的基業。但是它卻沒有,因為它做不到,因為它除了打仗就什麼也不會。這就是“戰爭機器”的宿命。

今天的“銷售機器”何嘗不是如此呢?“銷售機器”的長處在於他是一個充滿智慧的“生意人”,而短處也在於他僅僅是一個“生意人”,而不是“企業家”,更不可能是“大家”。因為“生意人”做的是交易,無論多麼高明,但終究還是交易。交易過後,除了已經賺到手的錢,一切都會蕩然無存。“企業家”則是一個園丁、設計師和牧師(如張瑞敏),他的使命,更在於培植一棵長青的大樹,即便失敗了,他也會在人們心中留下思想的痕跡。

第二章 路線成就組織的宏基偉業(3)

1928至1930年,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對本本主義》等文中,初步闡明瞭關於中國革命道路問題的“從農村包圍城市”理論。1936至1939年,他又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新階段》、《戰爭和戰略問題》、《中國革命和共產黨》、《〈共產黨人〉發刊詞》等著作中,將之發展成為完備的理論形態。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從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逐漸成為全黨的共識;1949年解放戰爭的勝利,標誌著“從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徹底實現。

4。 不斷調適才會得勢

中國共產黨在建立之初,學的是蘇聯人的辦法,中央和各地方組織的工作重心在城市。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雖然開始了農###動,但基本是圍繞城市鬥爭而進行。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黨領導的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以進攻大中城市為目標,遭受嚴重挫折,最終都歸於失敗。血的教訓表明:這條道路行不通。毛澤東在領導秋收起義、攻打長沙失利後,隨即改變原定計劃,率領起義部隊向湘贛邊界轉移,上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逐步開創“工農武裝割據”局面,走出了一條在農村建立、鞏固和發展根據地,透過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道路。

毛澤東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並沒有為當時的黨中央領導人所採納。1930年7月,當時的黨中央部署了以武漢為中心的全國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和全國紅軍攻打中心城市的計劃,希望能夠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結果,白區的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各根據地的紅軍因遇到敵軍優勢兵力的阻擊而遭受很大損失。機械照搬蘇聯十月革命的具體經驗,結果導致中國革命幾乎完全失敗。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