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躲避戰火,胡三省不得不忍痛將全部書稿埋藏在村旁的荒山中,遠走他鄉。
等到戰事平定,胡三省再回到這個村子時,卻怎麼也找不到自己心愛的書稿了。
最開始,胡三省同樣悲痛欲絕,這畢竟是他花費二十年心血才完成的著作啊!
不過,他很快清醒過來,這個時候與其沉溺於難過裡面,還不如重寫書稿。
於是,胡三省又花了十年時間,重寫了《資治通鑑廣注》。
經過這次重寫,《資治通鑑廣注》不僅在形式上更加完善,而且內容上也得到了充實,成為了後世研究歷史的重要的參考書籍。
這些例子清楚地說明,一個人在困難中的表現,是最能反映他的內心素養和品格的。只有那些不畏艱辛、勇於拼搏的人,才值得我們與之結成好友。
最後一個標準叫做“貧視其所不取”。
“貧視其所不取”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要與一個窮人結成好友,那麼我們需要看他是否能在貧窮中保持住自身的氣節,是否會貪取不義之財。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喜歡財富的,尤其是那些身處貧窮境況的人。
然而,在《中庸》看來,即便是貧窮,在獲取財富上面,也要取之有道。也就是說,對於不義之財,我們是怎麼都不能去貪圖佔有的。
這樣的人,即便貧窮,也是良友,是值得我們與之深交的。
據史料記載,孔子的高徒曾子住在魯國的時候,一度生活得十分貧困。
據說,曾子經常只能衣不蔽體地在地裡勞作。
這件事情傳到了魯國國君那裡,國君覺得曾子是個有賢德的君子,怎麼能夠如此寒酸和貧窮呢?
於是,魯國國君就把曾子找了去,想要封給他一個小城。然而,無論國君怎麼勸說,曾子都堅決不肯接受。
後來,有人就好奇地問曾子:“這個小城是國君有意送給您的,又不是您向國君索取的,您為什麼這樣堅決地推辭不要呢?”
曾子不假思索地答道:
“我常聽人說,一個人要是受了別人的恩惠和施捨,就會害怕別人,而施捨給他人的人,也常常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現在,即便是國君真有誠意要送給我一個小城,他也並沒有對我產生驕傲的情緒,難道我自己不應該覺得害怕嗎?”
從這個典故我們可以看出,曾子拒絕國君的好意,體現了人窮志不窮的優良品格。這樣的人是有尊嚴的,也是靠得住的。我們就應該多結識和交往這樣的良友。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7。施恩,也要有度(1)
《中庸》是看重人與人之間的仁愛的,這種仁愛就包含了對他人施與恩情。
然而,《中庸》的仁愛,又不是不講原則的。具體到對他人施與恩情這件事情上,就必須要注意把握好一個度。
這就是《中庸》所強調的“施恩,也要有度”的道理。
毫無疑問,按照《中庸》的仁愛觀念,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應該熱心、積極地提供。
因為,愛人者,人恆愛之。只要我們對他人給予恩情,一般說來,他人也是會感恩圖報的。
在歷史上,由於給予他人恩情,後來得到好報的例子舉不勝舉。
我們都知道,戰國是一個七雄爭霸的年代。那個時候,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便是秦國。
最開始,秦國只是一個地方不大的國家,管轄的地域大概在今天的陝西、甘肅和四川之間。不過,秦穆公的上臺,開始改變了秦國落後的局面。
秦穆公是一個很有氣魄、敢作敢為的君主。
他即位後,團結和籠絡了一批有用的人才。特別是他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大力破除陳舊的陋習,很快就使秦國的國力強盛起來。
無疑,秦國後來的稱霸,離不開秦穆公的勵精圖治。秦穆公所作的努力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籠絡人才。
為了能把天下有才幹的人都收歸秦國所有,秦穆公表現得十分大度。這一點,就體現在秦穆公對一個冒犯自己的人施恩和寬恕上。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有一次,秦穆公丟失了一匹最心愛的馬。知道這件事情後,秦穆公當然十分著急,趕緊讓人四處尋找。
找來找去,找到了好幾個人,就是他們把馬抓走了。
被發現的時候,那匹馬已經被殺死了,這幾個人正準備吃馬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