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3 / 4)

小說:一課經濟學 作者:青澀春天

道理,大眾的品味變得高雅、社會風氣得到淨化,沒有哪種好的進步不會傷害某個人。若更多人傾向於審慎節制,成千上萬調酒師將因此失業。若賭風日衰,在賭場和賽馬場營生的人就只好另謀職業。若男人更懂得潔身自愛,世界上最古老的行業就會陷入絕境。

但是民風突然改善,受到傷害的不僅僅是以迎合人們低階趣味為職業的人。那些畢生致力改善社會風氣的人,受到的傷害更大。牧師面前做懺悔的人會減少。社會改革家會找不到責任之所在。人們對他們的服務的需求減弱了,他們能為社會做的貢獻也減弱了。如果沒有人犯罪,我們就不需要那麼多律師、法官、消防隊員,也不需要監獄看守和鎖匠,甚至可以不要警察(交通警察除外)。

簡單地說,在分工體系之下,我們很難想象,當一個人的需要獲得更大的滿足時,不會傷害滿足那份需要的人。為此投資的人、為此苦練技能的人,至少會遭受暫時性的傷害。如果各個經濟領域都是非常均衡的共同增長,那就不存在特殊群體與整個社會之間的利益對抗,就算有,也不會構成任何嚴重問題。如果同一年全球的小麥收成同步增加,我的小麥收成也同比例增加,與此同時,柑橘和其他所有農作物的收成同時增加,所有工業產品的產出也增加,單位生產成本相對下降,那麼我這位麥農不會因為小麥產量增加而受到傷害。雖然,每蒲式耳小麥的價格可能下跌,我的產量增加也沒能完全彌補總收入的減少,但是,如果其他每個人的供應量增加,我也能用更便宜的價格賣到他們的產品,算下來大家扯平,那就沒有什麼好抱怨的。如果其他每一樣東西的價格跌幅,和我的小麥價格跌幅完全相同,我的富裕程度會和我收成增加的幅度同比例上升;其他每個人的富裕程度,也會和所有產品與服務供給增加的幅度同比例上升。

這種齊頭並進的經濟增長方式從未發生過,並且永遠也不可能發生。經濟增長只可能是在不同領域以不同的步調增長,甚至此消彼長。如果我生產的那種商品,其供應量突然大增,或者如果新發明或新發現,使得我生產的那種商品不再有人需要,這些使整個世界獲益的好事情,對我和我的同行們來講,都是一個悲劇。

人們的注意力,總愛集中在最顯眼的地方,即使公正無私的觀察者也不例外。大家往往不會去注意供給增加或新發現所帶來那些分散各處的利益,而會去關注少數人因此遭受的損失。每個人都在享用更多價廉物美的咖啡,這個事實沒有人注意;人們看到的,只是咖啡種植者們因為咖啡豆買不起價錢而生活難以維繼。新機器以更低的成本,提高鞋子的產量,這個事實沒有人注意;人們看到的,只是一群男女勞工的生計因此沒有著落。這些群體的悲慘處境應該被承認,他們應該受到同情地對待,而且我們也應該研究一下,能否利用在這一特殊程序中得到的收益去幫助這些人另謀生計。這絕對是我們該做的事,也是全面瞭解問題所必須要做的事。

問題的解決方法,絕對不可以是武斷地去減少供給量、去阻止進一步的發明或發現,去幫扶處境艱難的人繼續從事已經失去價值的工作。然而世界各國,競相利用開徵保護性關稅、搗毀機器、燒燬咖啡樹、制定各種的限制措施等種種手段,去解決上述問題。這是透過製造匱乏來創造財富的瘋狂教條。

不幸的是,這類教條(可以說是人為炮製的物以稀為貴),對於特定的生產者群體而言的確是金科玉律——如果他們能使控制自己生產的商品的供給,他們就會製造出相對匱乏,以保證他們必須購買的其他所有東西相對充裕。但這一教條對整個社會來講是荒謬的,它絕對不能運用於所有的領域。因為那麼做,等於經濟自殺。

最後,來高度概括一下我們這一課:當我們專注於某個單一經濟群體時,看起來可能是千真萬確的許多事情,在轉而考慮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的每一個人的利益時,卻有可能是一串錯覺。

看問題時,是看整體,不是看片段。這就是經濟學的目標。

第26章 三十年後的這堂課(1)

本書第一版是1946年出版的。我現在寫這段文字時,一晃已經過了32年。在這三十年間,本書當年所闡述的那些教訓,我們學到了多少?

若拿這話問那些政治人物,也就是那些制定和實施經濟政策的人,那麼他們根本沒學到什麼。相反,本書反對過的各種經濟干預政策,如今遠比三十年前更深重、更盛行,不僅在美國是這樣,在世界各國都是這樣。

以尤為突出的通貨膨脹政策為例。實施通貨膨脹政策,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