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兌指出張昶齎詔,是方國珍假託元璋名義請來,斥為“反覆狡獪”,其實是冤枉的。千真萬確,請張昶來的是元璋自己,“反覆狡獪”的不是別人,恰恰是葉兌叫作明公的朱元璋。不過他所計劃的攻取計略,倒是面面俱到,確有見識,元璋心服,要請作官,推卻不肯,辭回家鄉。後來幾年平定東南和兩廣的規模次第,果然和他所說的差不多。
小明王從稱帝以後,凡事由劉太保作主張。領兵在外的大將,原來都是福通的同伴平輩,不太聽排程,軍隊數量雖多,軍令不一。佔的地方大,不久又被元軍收復。有的大將打了敗仗,不願受處分,索性投降敵人,翻臉打紅軍;有的前進太遠太突出了,完全被敵人消滅;其餘又被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兩支地主軍打垮了。只剩下山東一部軍力,作安豐的掩護。到益都被擴廓包圍以後,劉福通親自率軍救援,大敗逃回。益都陷落後,安豐孤立。龍鳳九年二月,張士誠的大將呂珍乘機攻圍安豐,城裡糧食吃完,糧道斷絕,不但人吃人,甚至吃腐爛的屍首,和人油炸泥丸子。劉太保情勢危急,派人到元璋處徵兵解圍。
在元璋出兵之前,劉基極力阻止,以為大兵不宜輕出,如果救駕出來,作何安置?不如讓呂珍解決了,借刀殺人,落得省事。而且陳友諒在背後,萬一乘虛來攻,便進退無路。元璋則以為安豐失守,應天失去遮蔽,從軍事觀點說,不能不救,遂親自統兵出發。劉太保趁黑夜大雨突圍逃出,元璋擺設鑾駕傘扇,迎小明王暫住滁州,臨時建造宮殿,把皇宮裡的左右宦侍都換上自己人,供養極厚,防護極嚴。小明王名為皇帝,其實是俘虜,受元璋的保護。 。 想看書來
一 鄱陽湖決戰(4)
三月十四日,小明王內降制書,封贈元璋三代:曾祖九四資德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右丞上護軍司空吳國公,曾祖母侯氏吳國夫人;祖初一光祿大夫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上柱國司徒吳國公,祖母王氏吳國夫人;考五四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太尉吳國公,妣陳氏吳國夫人。
當元璋出兵安豐的時候,陳友諒果然乘機進攻,以大兵包圍洪都(今江西南昌),古領吉安、臨江、無為州。這回倒真正是兩線夾攻,雖然張士誠還不明白。漢軍規模比上次更大:友諒看著疆土日漸減小,氣忿不過,特造大艦,高几丈,簇新的丹漆,上下三層,每層有走馬棚,上下層說話都聽不見,載著家小百官,空國而來,號稱六十萬。洪都守將朱文正死守,友諒用盡攻城的方法,文正也用盡防禦的方法。八十五天的激戰,城牆攻破了幾次,敵兵湧進,都被火銃擊退,連夜趕修工事,攻城守城的人都踩著屍首作戰。一直到七月,元璋親統二十萬大軍來救,友諒才解圍,掉過頭來,到鄱陽湖迎戰。
這一次水戰,也許是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兩軍主力苦戰到三十六天之久。這一戰的結局,決定了兩雄的命運。
在會戰開始前四天,元璋留下伏兵,把鄱陽湖到長江的出口封鎖,堵住敵人的歸路,關起門來打。兩軍的形勢,一邊號稱六十萬,一邊是二十萬。水軍船艦,友諒的又高又大,聯舟佈陣,一連串十幾裡。元璋的都是小船,要仰頭才能望見敵人,兩下比較,就顯得渺小可憐。論實力和配備,都是元璋方面居劣勢。但是,他也有便宜處。就士氣說,友諒大軍在南昌頓挫了三個月,寸步進不得,動搖了必勝的信心;元璋方面則千里救危城,生死關頭決於一戰,情緒不大相同。就船艦說,數十條大艦聯在一起,轉動不便;小船進退自如,運用靈活,在體積方面是劣勢,運動方面卻佔優勢。就指揮而論,元璋有經驗豐富的幕僚,作戰勇敢的將帥,上下一心;友諒性情暴躁多疑,將士不敢貢獻意見,發生內部裂痕。更重要的是補給,元璋軍隊數量少,有洪都和後方源源接濟;友諒軍的後路被切斷了,糧盡士疲,失去鬥志。
元璋軍的主要戰術是火攻,用火炮焚燒敵方的大艦,用火藥和蘆葦裝滿幾條船,敢死隊駛著衝入敵陣,點起火來,和敵方几百條戰艦同歸於盡。接戰時分水軍為十二隊,火銃長弓大弩分作幾層,先發火銃,再射弓弩,最後是白刃戰。短兵相接,喊殺震天,從這船跳到那船,頭頂上火箭炮石交飛,眼睛裡一片火光,一團刀影,湖面上是漂流著的屍首,在掙扎著的傷兵,耳朵裡是轟隆的石炮聲,劈啪的火銃聲。友諒船紅色,元璋船白色,一會兒十條白船圍著紅船,一會兒又是紅船圍著白船,一會兒紅船白船間雜追趕。有幾天白船像是佔了上風,又幾天紅船又得優勢。元璋激勵將士苦戰,多少次身邊的衛士都戰死了,坐艦被炮石打碎,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