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2 / 4)

小說:經濟學林論劍 作者:江暖

財富》雜誌2001年6月11日的《當泡沫破滅時》一文指出,自1999年初以來,有433篇文章談到過“鬱金香狂熱”。

美國布朗大學的經濟系教授彼得·嘉柏(Peter Garber),2000年出版了書名為《聞名遐邇的第一泡沫》(The Famous First Bubbles)的小冊子,研究的是三個泡沫——“鬱金香狂潮”、“南海泡沫”和“密西西比陰謀”。他第一個較系統地收集了前人著述。透過考證當時的買賣合同與拍賣記錄,他認為鬱金香、密西西比陰謀以及南海公司的投資人當時的行為實際上都是很理智的,所謂的狂熱之說,不過是少見多怪。

彼得·嘉柏的調查表明,1637年1月,一磅半重的“Witte Croonen”球莖市價64荷蘭盾,但到2月5日就達1668荷蘭盾!然後直線下跌到起價線以下。看似瘋狂的現象,並不瘋狂。彼得·嘉柏表示,1636年,一大批非專業人士湧入市場,他們做生意的方式不同於傳統規矩:基本沒有書面合同;沒有公證人;接單無須交納定金,只須每單付1~3荷蘭盾的酒錢(wine money),對於這些交易,法院不提供履約的法律服務。就是說,這些“風中交易(wind trade)”的喊價是用來撞大運的,買賣雙方都不當真。據記載,1637年2月之後,“賣家”要求“買家”按當初定價的3%~10%付賬而不被理會的現象很普遍。至於其他的那些中規中矩的生意——主要是名貴球莖的交易,價格下跌的幅度要小得多。彼得·嘉柏的證據顯示,幾種稀有品種球莖在1642~1643年的市價約為其1637年2月頂峰價的16%~30%。就是說,年度平均跌幅在24%~35%,與後來18世紀鬱金香球莖市價的長期變動幅度相似。

虛幻的“泡沫”(3)

但問題在於,為什麼“鬱金香泡沫”廣為流傳,併成為經濟史上的重要案例?彼得·嘉柏的考證表明,前文所說的查爾斯·麥基的記載是抄襲自他人的傳聞。這個傳聞來自一個旅行家的假想,再混合了荷蘭地方政府編寫的一個名為的《G&W》的小冊子,而這個小冊子旨在規勸人民遠離投機活動。

至於“密西西比陰謀”,則是一場大騙局。此事雖發生於法國,但自始至終,主謀是英國的在逃殺人犯約翰·勞。英國的“南海公司”事件,似乎只造成了很少(如果有的話)的經濟傷痕。

關鍵是促使市場良性發展

當前大家非常關心房地產價格問題,特別是相對於普通百姓的購買力而言,房地產的價格偏高,甚至可以說是過高。

不過,最近,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董藩認為房價特別是北京的房價高是正常現象,是真實需求拉動的結果。董老師的這個觀點,我不同意。

房價相對高,供求不對稱是一個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而且,不考慮前提條件地直接應用供求理論分析問題,容易得出不符合實際的結論。現在的經濟學教科書會告訴我們,供給需求分析是經濟學家的看家本領,美國經濟學家、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甚至調侃說:如果將供給與需求教給了鸚鵡,鸚鵡也會成為經濟學家。在很多時候,供求分析確實是經濟學家的看家本領。但是,提出供求分析框架的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創者馬歇爾在1890年推出的劃時代著作《經濟學原理》中警告說,只有那些決定了供給曲線的因素與那些決定了需求曲線的因素相互之間的關聯可以忽略不計的時候,供求分析才是正確的。原因在於:其一,決定房地產的供求曲線的因素並不互相獨立。其二,馬歇爾的分析是建立在資訊對稱、完美假設之上的,而現實世界中,資訊並不對稱、不完美。所以,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在其代表作之一的《不完美資訊市場中的信貸配給》中論證說,供求法則並非絕對適用,並且它也不能被視為競爭性分析的一個前提假設,倒不如說它是價格既沒有甄別作用也沒有激勵作用這樣的潛在假設的一個結果。將這個觀點理論化為一般性結論就是:價格使市場出清是一種特殊的情況,而非市場的一般性質。其三,馬歇爾和斯蒂格利茨的分析都沒有考慮規則不完備或存在缺陷的情況下的情況。

為什麼中國的房價相對於普通百姓的購買力而言是如此之高?供不應求只是一個直接的原因。就中國當前的情況而言,房地產業的上游,尚未真正市場化,譬如商品房用地供應,儘管採用了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實際上是“出租”)方式,但是,政府壟斷了土地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