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到底誰僱傭誰。例如,數年前,我曾經在某公司工作,領導是一位女士。然而,她事必躬親,把大小事情包攬自己幹。即使擬個文,她也親自捉刀。我們很輕鬆,領導卻忙得叫苦連天,我們卻閒得不亦樂乎。由此看來,該領導倒是像被我們所僱傭。這種現象,經濟學稱為“shirking”,即逃避、偷懶或卸責。張五常先生認為,在存在卸責的情況下,無法確定資本與勞動誰僱傭誰的問題,並列舉從前黃河上拉船的縴夫的例子來說明:監工儘管拿著鞭子在後面監督,但是,有的縴夫依然在偷懶。我認為,拋開卸責這個限定條件,即使在一般意義上的公司中,我們同樣無法確定誰僱傭誰。假設我應聘到某公司當普通職員,約定每個月工資6000元。從這種現象看,我是僱員,即公司(資本)花費了一定的貨幣,將我(勞動)僱傭了,為其生產產品或勞務。但是,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我支出了一定的勞動,將資本方僱傭了,為我獲得一定的貨幣。這在邏輯上說得過去。
如果深入分析,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前提條件,而不是誰僱傭誰的問題。“資本僱傭勞動”的前提條件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有兩個:分工程度;勞動與資本的力量對比。
很顯然,企業是一定歷史時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