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2 / 4)

小說:經濟學林論劍 作者:江暖

求定律)表述為:當一種商品的價格跌落時沒有人會增加它的消費,而不表達為:在較低的價格上購買的更多;這是為了把下述事實納入考慮之中,即有些商品是不可分的。當一種報紙的價格下降時,一個家庭仍然會只訂閱一份報紙……但應該強調指出,這種情況並不多見。”

先不論施蒂格勒的觀點是否有解釋力,“這種情況並不多見”這句話就很有問題。顯然,你已經擁有了一本施蒂格勒的《價格理論》,便不會因為該書的價格下降而再買一本;當你擁有了班德瑞的《仙境》(CD),其價格從20元下降到10元的時候,也不會再購買它……一些非文化用品,也存在類似的現象,例如,電視機降價,也沒見有人再買一臺放著;對一個小家庭而言,房子、汽車等,購買一次後,一般也不會再買第二次。類似的例子不勝列舉。

為什麼上述的報紙等商品的價格變化了,需求量卻不變化?施蒂格勒的解釋是,“商品不可分”。這個觀點很有商榷的餘地,因為,環顧我們周圍,幾乎所有的商品都是不可分的。

還有一種觀點,即張五常先生在《經濟解釋》第一卷第五章第六節“何為量?”中提出的觀點(當然,張五常並沒有談過施蒂格勒提出的那個問題):“成交量與需求量是兩回事。成交量是事實,是可以觀察到的。一樣物品的需求量與出售量永遠相同:二者是同一回事,是成交量的不同角度罷了。需求量不是事實,無從觀察,是個概念,沒有經濟學者,‘需求量’是不存在的。需求量是指在某價格下一個消費者意圖換取的量,而供應量則是出售者的意圖,二者皆非事實。因為只是‘意圖’,需求量與供應量不一定相等。經濟學者提出‘均衡’這個理念,說在均衡上需求量與供應量相等。‘均衡’也非事實,是靠經濟學者的思維而存在的。不要把購買量與需求量混而為一,也不要把出售量與供應量加上等號。”將這種觀點用來解釋前述問題,比施蒂格勒的觀點更有說服力。但是,我認為,如果一個理論在現實世界中無法獲得可以感知或觀察到的論據,是無法稱之為理論的。

我認為,要解釋這種現象,首先需要掌握商品特點和消費特點。

先看商品特點。上述這些產品到底有什麼共同特點?我思之再三,想起一個詞語:耐用品,包括汽車、傢俱、書籍等等(〔美〕D。格林沃爾德:《現代經濟詞典》;第145頁,商務印書館,1983)。這類商品,你使用三五年甚至數十年,也不會發生大的變化或耗損。所以,消費者不需要擁有更多數量,否則,只好將其閒置起來,形成浪費。

再看消費特點。顯然,購買動機與收入水平主要決定購買量,價格對消費影響不明顯。比如說,對於同一個消費者而言,如果購買書籍等商品,是為了送給別人,或者是為了投資升值(包括收藏),那麼,就同一件商品而言,不論價格是否變化,購買數量都將上升。需要指出的是,儘管購買量將大於1,但是,這個數量還是有限的。假設我有3位愛好經濟學的好友,他們沒有施蒂格勒撰寫的《價格理論》這本書,但很希望擁有,而我恰好在書市上看到了,如果我錢夾中的貨幣足夠,便可能將其買下來送給這3位好友;如果我自己使用,即為了閱讀獲得知識或獲取心智上的快感或作為研究的材料,則只購買一本,儘管施蒂格勒的《價格理論》是非常難得的有關價格理論的著作。如果因價格下跌而多買,只好閒置起來,則屬於浪費資金,理性的人們是不會這麼做的。

至於房子和汽車等商品,價量變動不明顯,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恐怕是因為價格高,一般消費者需要積累多年才有能力購買,也就是說,受收入因素的影響很大。但是,如果你擁有足夠的資金,你是否也會因為價格變化而增加房子的購買量呢?一般不會。購買這類產品與否,同樣與動機有關,同價格的關係也是不明顯的。價格的影響,只在購買之前。比如說,你現在沒有房子,只好租房住,是因為價格太高,買不起。但是,如果房子價格降低至你可接受的水平,你可能會購買。但是,在你購買之後,即使房子價格再下跌,你卻不會再買了。這裡再談現實中的另一種情況。我認識幾位企業老闆,他們在國內不同的地方都擁有別墅,比如北京一幢、大連一幢、廈門一幢等等,但是,他們除了北京的房子長住外,其他的都做度假用。這個現象也同前面的分析相同,雖然這些人很有錢,但他們的購買量依然不受價格的明顯影響。他們並不會因為北京的房價下降,而在北京再買一幢用於居住。

txt小說上傳分享

為何價變數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