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和楊士奇等議定出兵大徵阿嚕臺衛,太宗又下諭即日親征。楊士奇等再三阻諫,太宗就是不聽,命皇太子高熾監國,自己到御校場來,點起三十萬大軍,出塞北征去了。這一次的親征直到了永樂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24年,總算把阿嚕臺征服,這種征服的標誌是到處搜尋韃靼軍的蹤影而不見。於是太宗下諭得勝班師。
大軍到了白邙山,正是赤日炎炎的七月,忽然京中的警報到來,原來玉妃仙逝了,於是太宗哀悼異常悲痛欲絕,想她一朝風悽月落,玉殞香消,可憐昔日鴛儔,如今竟化作曇花幻影。於是太宗臨城一慟為的是紅顏逝,不重功臣重愛妃。而太宗本人也因為衰毀太甚,聖躬開始不豫。
到了榆木川(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時,太宗的病越發嚴重了,便召楊榮、夏原吉、金幼孜三大學士及英國公張輔等到榻前,太宗囑咐了後事,令太子高熾即位,楊榮等頓首涕泣受命。
這天的晚上,太宗忽然睜開眼問內侍海壽,到北京還有多少日的路程?海壽跪稟說須得七月中旬才可能到達。太宗於是長嘆一聲:“看來等不得了!”說罷就緊閉了雙目。海壽見太宗形色不妙,忙去報知侍駕的大臣。楊榮、張輔、金幼孜等慌忙進御帳來問安時,太宗早已駕崩了。
■ 投繯殉主
楊榮等痛哭了一場,卻不給太宗發喪,只令內侍海壽趕快星夜回京,而楊士奇等將太宗的遺體安置前錫裨裡面,上護著翠蓋,一路扶喪回京。於是內侍海壽飛騎到了北京,當殿宣讀遺詔,皇太子朱高熾拜而受命。由大學士楊溥等,當即扶太子登了大寶,他就是仁宗皇帝;百宮上殿叩賀。
第十一章 嗜血成性的屠戮手(6)
仁宗皇帝改是年為洪熙元年,尊諡太宗為文皇帝,廟號太宗;到了嘉靖年間,又改廟號為成祖。追諡太宗玉妃為昭獻貴妃。
仁宗又冊立妻張氏為皇后,長子瞻基立為皇太子;又晉楊士奇、楊榮、楊溥為內閣學士;夏原吉為尚書,金幼孜為文淵閣大學士;黃維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張輔世襲英國公,加封太子太保。同時仁宗一面替太宗發喪,一面草詔佈告天下。
太宗喪車將到北京時,仁宗忙遣太子瞻基先去迎接,楊士奇等朝中文武護著太宗遺骸,直進東華門,到了仁智殿才停住。仁宗親自祭奠後,照皇帝禮盛殮了太宗,擇吉日安葬於長陵。
本來太宗在死前召見英國公張輔囑咐後事時曾說他的喪禮依照祖制。可是在下葬前,仁宗朱高熾為表示自己的無上孝心,就決定來個特別的表示。
三十名美貌如花也青春如花的宮女當然沒有被告知她們將用自己的如花生命來為這個一生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嗜血成性的永樂皇帝殉葬。這些宮女當時只是先被款待以豐盛的宴席,接著被帶進一間密室,彼時她們已預感到形勢不妙,可是除了束手待斃,也就只有用自己的眼淚來為自己的如花生命悲泣了,於是一時間哭聲震殿閣。
果然接下來她們被迫站在小木床上,然後任憑繩圈套住了她們的脖子,在宦官撤去小木床的一瞬間,她們就這樣拼舍著如花似玉之身、錦繡年華和大好青春,被活活地吊死,然後她們就被美其名曰為“投繯殉主”。
三十名美貌如花也青春如花,一時間哭聲震殿閣的拼舍著如花似玉之身、錦繡年華和大好青春而“投繯殉主”的宮女所殉的明成祖朱棣,他從公元1402年到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歷史上又慣稱為永樂皇帝。
在中國古代著名的帝王當中,和永樂皇帝的名字聯絡在一起的是鄭和下西洋、奴兒干都司、《永樂大典》等。稍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還知道,永樂皇帝五徵漠北,八十萬大軍下安南,浚通大運河,大規模營建北京。
作為一個封建帝王,永樂皇帝能幹好其中一件事就足可以躋身到著名帝王之列,他卻幹成了那麼多,而事實上還不止這些。但是,他的名字也同時和“誅十族”“瓜蔓抄”之類比殘暴更殘暴的行為聯絡在一起。
是的,永樂皇帝就是這樣的矛盾,他派鄭和下西洋,也扣除了禁海閉關的痼疾,使前來通商貿易的有三十餘個國家。他設定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烏第河、庫頁島等地。五次親征漠北,解除了元朝復辟勢力的威脅。他的營建北京城和遷都北京,重修萬里長城,組織編纂《永樂大典》等典籍,都對中國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但在這同時,他設定了死亡大本營東廠等機構,加強特務統治,迫害忠義之士;重用宦官使宦官開始干預明朝政事以及對農民剝削、壓迫的沉重,又激起唐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