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攏客戶、謀職晉升,關係學都同樣重要。唯其如此,戴爾·卡尼基早在三十年代就寫過一本《如何交友與應付人》的書,至今還膾炙人口。中國的兵法計略早為西方所借重,用之於沙場與商場競爭均已大顯神通,中國悠遠的關係學和練達的處世智謀在美國也應該有用武之地。
美國社會是一個外向型、行動型,重視口才,重視自我表現的社會。即使是三尺之童也會誇誇其談。搞金融,搞經營管理。口才之重要自不待言,即或是做技術性的工作,口才好更是錦上添花。我小時讀的朱柏廬治家格言裡告誡人們說:“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無形中造成了一道心理屏障,使得不少中國人訥於言。
日本人也受到中國文化中這種“無多言,多言必敗”的思想影響而往往不善於在公眾場合講話。難怪日本明治時代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福澤諭吉到美國訪問時出席了一所中學的學生辯論會後,回國就辦起一階專門訓練學生在大庭廣眾中發表意見的學校。
中國人向來有對文字修辭的直感。如能適當注意培養口才,將更有利於生活與事業上的成功。
必須強調的是,在美國,關係學和口才只有在真才實學的前提下,才能發揮效用。
口才源於思想的流暢。其實,任何成就,任何財富都起源於思想。一個人能絕對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思想。思考是一個人的特權,是一個人駕馭命運的唯一手段。美國人提倡從積極方面思考問題。固為先有積極思維,而後才會有積極的結果。一個人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就能改變進而控制環境,最終實現自己人生的目標。
儘管美國人有其文化淺薄,偏重形式,幼稚天真,頹廢墮落的一面,儘管美國社會弊端如林,危機四伏,但美國是世界一流強國。許多人到美國來是為了追求經濟上的成功,物質上的享受。我從事的企業買賣、金融投資這一行,更是資本主義最集中的表現,但是經濟進步決不能以犧牲使人生具有意義的東西為代價。其實,物質文明僅僅是美國的一個次要方面。美國之特點更在於它既講究實幹、又具有理想主義。任何來美國追求物質文明的人都不能忽視這些。
本書初版於1990 年。1995 年畢業十週年之際,我重返哈佛參加校友團聚,恰逢哈佛經理學院院長易人,課程翻新,學制改革;又遇故友,識新知,俱懷逸興壯思飛。回首既往,海闊天空,交談之餘,但覺同學們英氣銳意之外,更添了智慧的洞察、成熟的判斷和對事業生涯的沉穩樂觀。愛特增寫兩章作一彙報。
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無論在國內或海外,都熱切希望可愛的祖國早日成為名副其實的現代強國。我感到哈佛的所教與所學或許對大家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乃不揣淺陋,將自己的經歷筆之於書,以期與讀者朋友分享並共同提高,承蒙北京三聯書店前輩沈昌文先生和特約編審許醫農女士促請與啟發,撰此短文,聊作自序。在此特致謝忱,更盼讀者朋友指正是幸。
唐慶華一九九六年二月於紐約致謝本書獻給祖父唐衡、祖母康鏡濤。他們的愛給了我自信,他們的教誨給了我靈感,他們的德行給了我楷模。
本書蒙美國哈佛大學經理學院華裔教授高健先生作序,中國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業師周纘武先生撰寫簡介。
本書承北京三聯書店總經理兼總編輯董秀玉女士、特約編審許醫農女士熱誠關注支援。
本書又蒙友人周家驥、楊立德,舅父葛為公提出珍貴意見,並得家父唐清安、家母葛惠明,弟弟唐鐸、唐堅鼎力協助。
本書初版後,承蒙讀者朋友們來信溢美激賞,實令人感動,愧不敢當。
在此一併致以衷心感謝。
作者謹識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一 入學人生的第一要義在於發展自己所有的一切,所能成就的一切。
——歌德號稱資本主義西點軍校的哈佛經理學院②是美國培養企業管理人才最著名的學府。美國許多大企業家和政治家都在這裡學習過。在美國五百家最大公司裡擔任最高職位的經理中,有五分之一畢業於這所學院。因此,哈佛工商管理碩士成了權力和金錢的象徵,成了許多美國青年夢寐以求的學位。
我早聞哈佛大學的令名。一九七八年我念大學時,讀了美國經濟學家加爾佈雷思③的《動盪的時代》一書,書中有一張哈佛大學經理學院畢業生的合影。有趣的是,作者將它與一張西班牙神學院修道士的照片放在一起。藉此,我第一次領教到堂堂哈佛大學裡有這麼一所世俗的專門教授生意經的學院。
經商理財之道,出於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