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好適量膠料慢慢往前走,底下加溫使膠固化。十個工人坐在兩邊,按規定貼上雲母片(塊狀的雲母先由女工拿小刀剝成很薄很薄的單片,剔除不合規格的),貼片規定重疊不超過一厘米,不少於半厘米。貼雲母機兩邊各坐五個女工貼片,另有一人來回走動,發現貼得不合格,馬上揭起重貼。若不在此刻改正,漏過去,幹了就無法改變了。在走到另一端時膠已幹,隨即捲起來。

(2)切雲母帶機。將貼好雲母,乾燥了的大卷雲母紙,拿到此機上切成一寸寬的雲母帶。

(3)繞線機。按原線圈尺寸繞成線圈。

(4)成型機。繞好的線圈裝在這上面拉成所需要的形狀。

(5)包雲母帶架。成型後的線圈,放在這上面用手工包帶。

(6)浸膠罐。包好絕緣帶的線圈,放進此罐,一邊加熱,一邊抽真空,然後注入膠液,加壓至兩個大氣壓,保持一定時間,使膠固化。

這前面五個機器問題都不大。最後一個,原設計是用蒸汽送進罐壁夾層加熱。但試車結果,溫度達不到。臨時改變辦法,拿電纜繞在罐外,用感應加熱,居然達到要求。

在裝置安裝中,也想了很多辦法。因為線圈有四米長,吊進去的浸膠罐需要九米高度,但廠房只有六米高。只好挖地三米,將浸膠罐埋入三米深的坑裡。朱維衡記得很清楚,那天午夜兩點鐘,他們完成了那個地坑,立即把浸膠罐吊起,往坑裡下。新分配來的大學生梁維燕站在他右邊,主動去幫著扶正浸膠罐,等罐落到位置後,大家舒了一口氣。這時候他發現梁維燕手上有血,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沒什麼,夾了一下。”朱維衡要他趕快去醫務室,還以為只是輕傷,哪知中指第一節,已完全被吊罐的鋼纜在剛吊起時夾碎了,只好將第一節摘除,真讓人痛心。

日後回想那100號的戰鬥生活,真是緊張極了。人人都不分晝夜,爭分奪秒搶時間,只怕不能按期完成任務。朱維衡這個總指揮其實好當,只要是“100號”,各廠接到任務,別的產品都要讓路,必須加班加點趕製出來。所以裝置加工方面,沒有發生困難,但為找雲母,底紙,和絕緣膠,卻費了好大勁。向全國各地求援,拿到很多樣品,一樣一樣測試,最後確定雲母和絕緣膠的供應處。可那做底紙的“馬尼拉紙”是什麼?大家卻是好不容易才弄懂了的。原來那是用舊船纜繩做的薄紙。可是到哪兒去找呢?結果居然在上海一個倉庫裡找到了。它很薄卻強度很高,總算解決了問題。三個線圈做完,經過嚴格測試,合格!七月底,在限期前一天完成任務。

“100號”的經驗被用到後來新中國第一臺自己設計製造的新疆軍區的800千瓦水輪發電機,叫作“800號”。再用到第一臺2000千瓦汽輪發電機,叫“2000號”,以及第一臺6000千瓦汽輪發電機“6000號”的緊急任務。這些都是新產品。這以後,新產品愈來愈多,周局長認為朱維衡組織新產品效率很高,乾脆叫他專門管新產品試製,一般的生產問題交給副科長去管。

抗美援朝結束,全國工業體制改革,撤銷各大區的部,歸併到中央新成立的幾個部。東北工業部的機械工業併入第一機械工業部。電器工業管理局也遷往北京。原來東北工業部電器工業管理局的設計處,改為第一機械工業部第八設計院,從哈爾濱遷到瀋陽東北電器工業管理局原址。加強基本建設,需要擴大工廠設計能力,1952年,朱維衡被調到了瀋陽第八設計院,在冷加工組任技術領導,主管了瀋陽變壓器廠,瀋陽高壓開關廠,瀋陽低壓開關廠擴建的工藝設計。學習蘇聯的新技術,要在工廠設計中進行經濟分析,接著成立了經濟核算組。負責經濟分析和經濟預算,調朱維衡主持。朱維衡選派自己手下的得力幹部唐任遠到哈爾濱工業大學跟蘇聯專家學習經濟分析。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27)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27)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62年6月,朱維衡調到北京,進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任命為203室副主任,併兼任附屬工廠總工程師,負責研究開發特殊電機。朱維衡從專業意義上歸了隊,研究任務接踵而來。

第一項任務是印刷電機。朱維衡選了兩名助手。研製中,印刷電路轉子是關健,銅片要厚,粘力要強,腐蝕要深而不蝕斷細線,特別是印刷電路板兩面的連線,很困難但非常重要。朱維衡因為管理過絕緣材料廠的生產,對印刷電路板生產工藝比較熟悉,所以很快要求哈爾濱絕緣材料廠做出了所需要的底板,然後自己在實驗室購置了裝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