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蔡明芝對他說:“只要人還活著,就已經是萬幸了。”朱維衡深有感觸地說:“是啊!活著就好!” 。。

(32)侄兒來訪

(32)侄兒來訪

1972年朱維衡回到研究室,在別人領導下工作。回到科研崗位上,朱維衡彷彿重新煥發了第二春,他開始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工作。在圖書館,除收集整理大量的低速電機,力矩電機和直線電機的資料外,他還將國外關於磁浮列車研究的外文資料翻譯和彙集出來,進行比照和分析,並從經濟學角度研究動力成本執行區間與速度的關係,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可行性設想。

1972年下半年,朱維衡調到中科院電工研究所二室,參與了直線感應電機的研究。這正是朱維衡1949年在香港研製但尚未完成的專案,如今條件好了很多,研究起來容易多了。不久,又承擔了北京高速火車試車場圓形軌道上的直線電機推動裝置的研製任務。

一天,朱維衡找到鐵道部總工程師陳久明,建議開展磁浮列車研究,得到了他的贊同。於是,朱維衡馬上向中科院建議立項。可是研究經費從哪裡來呢?沒有經費什麼專案也只是紙上談兵。

這以後,陳久明調到鐵道科學研究院任院長了,朱維衡又找他商量合作研究磁浮列車。陳久明說,你的意見很對,我也主張中國應該現在就開始研究磁浮列車,否則就落在人家後面了,但鐵道部現在急於研究的專案很多,經費卻很有限,輪不到磁浮列車呀!不然就請科學院先小規模搞起來,以後鐵道部再慢慢參加合作,大規模搞。

儘管如此,朱維衡還是感到了巨大的支援,至少是口頭上的,回到所裡,朱維衡他們只好做磁浮小模型試試。

1974年,朱維衡的堂侄朱道淳從美國來看他親姐姐朱麗中。朱麗中自從1955年底與丈夫吳錫九從美國回中國後,一直在科學院工作。十九年中運動不斷,特別是*,叫外國人聽得萬分可怕,朱維衡的二哥二嫂也非常不放心。尼克松訪華,僵局開啟,可以相通了。但*還沒有結束,形勢如何發展還很難預料。這時朱道淳以他在美國成功的華裔科技企業家身份,帶著貴重禮物來作友好訪問,應該會被歡迎。不過究竟他會遇到什麼情況,無法得知,所以他是冒著極大風險,先寫好了遺囑留在美國才出發的。

朱道淳訪問了朱麗中所在的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和吳錫九所在的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都比較順利。而他是化學測試分析儀器研製企業家,要找對口單位對話。朱維衡就為他安排了中科院的科學儀器廠與他談。恰巧,科學儀器廠的總工程師與朱維衡住在同一個樓,所以很快就談上了。在朱道淳到來之前,朱維衡當然必須先請示領導,能不能見?見了該怎麼說?能不能請到家裡來?能不能陪他出去玩?等等。答覆是“當然都可以。按人民日報的口徑說就是”。在朱道淳與科學儀器廠代表們見面時,朱道淳首先將他那個價值六百美元的分析儀器的關健部件“四極柱”送給他們。科學儀器廠雖也生產類似產品,但水平差多了。他們拿到這關鍵部件當然很高興,接著就談合作。朱道淳介紹說有一家日本公司想與他合作,他沒有同意,只願意給中國。大家談得很投機,於是進入具體細節的磋商和安排。朱道淳答應科學儀器廠派兩名製造工程師,兩名電子技術工程師先去他的廠裡實習,回來後在北京科學儀器廠生產他們的這種專利產品。這已經是夠優惠的了,可是科學儀器廠要求派二十個人去實習。朱道淳說,他們廠很小,不能一下子接待那麼多人,但可以用先去一班,走了再換一班來的方法。儘管輪換,不加限制。沒想到他們就是不同意,當然也就沒有達成協議。

第二天,科學院主管的局長聽科學儀器廠彙報談判的情況,叫朱維衡參加。萬萬沒有想到,這位上海清心女中畢業的老幹部,聽完彙報後,居然破口大罵說:“這個朱道淳,裝得像愛國華僑,卻欺侮我們。要告訴他,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讓這個帝國主義分子滾。”如此淺薄無知、歇斯底里的語言,出自科學院主管局長之口,實在令人吃驚!明明朱道淳是滿腔熱情想幫助科學儀器廠提高技術水平,也並沒有拒絕二十人去實習,只是同時那麼多人接待不了,需要分批去,對總共多少人也沒有限制。她卻不懂道理,瞎扣帽子,侮辱愛國華僑。也實在傷害了朱維衡作為科學院研究員親屬的感情。朱維衡當時是還沒有完全被“解放”的“牛鬼蛇神”,怎麼敢用雞蛋去碰石頭呢?只好忍氣吞聲,不發一言。

次日,早就約好的由科學院秘書長接見朱道淳,定在上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