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個例外,這傢伙有氣動外形的優勢,標載的情況下,六七百米就能拉機頭。
易小易說,“殲十五機翼面積更大,升力係數比殲十一要好很多,艦載戰鬥機嘛。”
他這麼一說,周航才反應過來,對呀,人家這個可是艦載戰鬥機,航母上跑道攏共就180米。
加上是加力起飛,這麼看,這樣的起飛距離也算是中規中矩的了。
當然是如此的,李海不是愣頭青,這是第一次在高原機場起飛,又帶了實彈彈藥,自然要謹慎行事的。
李海持續爬升到海高6000米,即地度2000米,高原飛行的難點就在於此,海高資料蠻好,但是實際上能使用的空間卻是非常有限的,時刻要注意動輒四五千米海拔高度的山峰。
周航指令他持續往北飛了五十公里之後再左轉至270方向。
李海檢視了一下膝板上的航圖,保持這個航向飛行的話,航線正好和瓦罕走廊北側山脊線基本一致。
不過,航線並非如此,試飛航線是早就確定了的,周航不能臨時更改,李海也不能。
有這個權力的只有易小易,他提出要求,和平空管臺協調安排航線,總而言之部隊要協助試飛團隊搞好殲-15s的試飛工作。
顯而易見,易小易不打算更改航線。
周航按照時間節點發出指令,李海按照時間節點改變航向、航高、航速,精準得像狙擊手射擊八百米外的硬幣。
45分鐘後,311號殲-15s的位置已經在瓦罕走廊的入口以東15公里,航向270,航高5500,航速600。
接下來是見真章的時候了。
周航下達了新指令,“三么么,準備好可以進山。”
“三么么明白,準備進山。”李海回覆。
此時,他看見兩架黑乎乎的直-20通用戰術直升機對向飛來,目測有五百米的高度差。
按照時間和直-20通用戰術直升機的航速來判斷,它們應該深入了瓦罕走廊150公里左右,正好在該型直升機的作戰半徑之內。
輪到李海機組了,311號殲-15s保持航速進入了瓦罕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