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號殲-15s進山了,相對高度保持在1500米。
這個高度是打航火的攻擊航線高度了,但是本次行動,該機並沒有攜帶航火。
李海掃了一眼盞戰術彩顯,上面能夠提供豐富的戰機作戰姿態資訊、戰場態勢資訊,在其上面,則是抬頭顯示屏,飛行員抬起頭平時前方即可輕鬆獲取裡面的資訊,這裡顯示的是飛行引數。
左下和右下還有兩個尺寸小一些的彩顯,分別顯示xx和xx資訊。儀表檯布局即一平三下,需要指出的是,針對海空環境的特點,殲-15s所使用的彩色顯示屏是有別於陸基戰鬥機的。
除此之外,在最下面還有兩排備用儀表,也就是說,哪怕所有的顯示器都失靈,依靠這些儀表的情況下,飛行員是可以完成基本操作的。
進入搜尋空域後,李海開啟機載雷達,調整到作戰模式,同步向地面指揮所報告。
新式雷達改進了工作模式選項,分為智慧模式、攻擊模式和待機模式。智慧模式是最常用的,在這種模式下,雷達耗電量處於平衡狀態,會根據反饋智慧調整發射強度、搜尋重點、掃描頻率等等。
比如訊號反饋顯示270度方向存在威脅,雷達的中央處理器會主動發出指令,命令發射裝置向這個方向進行超強的反覆的掃描探測,無需飛行員特意調整機頭方向。
攻擊模式是最強大的模式,但是需要飛行員給予明確的指令,反應速度也是最快的,一般在確定了某一個目標之後,飛行員會選擇這個模式死死咬住目標,目標基本是跑不掉的。
至於待機模式很好理解,雷達可以迅速進入工作狀態,不需要進行預熱。
殲-15s不僅僅是增加了一個後艙增加了一套操縱系統那麼簡單。
李海選擇的是智慧模式,包括機載雷達在內,所以的組成系統都需要進行反覆的測試使用。
儘管據說這顆機載雷達和殲-16上用的那一刻是同一個型號,儘管甚至有訊息說這顆機載雷達有很多技術源自於殲-20上搭載的那一顆超級機載雷達。
除了雷達搜尋之外,李海還能透過其中一面下顯檢視實時更新的北斗衛星地圖,地形模式、道路模式任意切換,延遲在一秒鐘之內。
當年北庫開始搞戰術情報互動系統的時候,是基於地面基站組成的網路來進行使用的,就好比區域網,後來北斗系統全面建成投入使用之後,以該系統為基礎,衍生開發出多種戰術系統,包括空軍戰術資料鏈、空中戰鬥情報系統等。
黨為民也在看戰術平顯,前艙飛行員失能之前,他的角色是武器操作員,兼顧對戰場進行觀察、對目標進行搜尋,同時必要的時候要充當引導員。
雷達波束掃描過十點鐘方向的時候,這個區域馬上出現一個黃色的扇形。
“老李,十點方向有威脅。”黨為民馬上提醒李海。
李海也注意到了,他迅速判斷了一下,是來自空中的威脅。
他迅速向地面指揮所報告,“指揮所,三么么探測到空中威脅,重複,三么么可能遭遇計劃外的威脅了,完畢。”
在塔臺指揮的周航馬上回復,“三么么,別緊張,瓦罕地區經常有過路飛機,注意甄別目標資訊,排除模擬藍軍的可能,完畢。”
李海暗暗汗了一下,敢情人家早習以為常了,可見該地區的空中環境是比較複雜的。
“三么么明白,是否按計劃展開射擊,完畢。”李海請示道。
周航研判了一下當前的環境,助手向他點了點頭,代表著地面引導分隊已經到位並且準備指示目標。
“三么么可以按照計劃展開射擊,注意查收目標資訊,完畢。”周航果斷下達命令。
地面引導分隊獲取了目標位置資訊,在實戰中,透過三軍戰術資料鏈,地面引導分隊是可以直接把目標位置資訊傳送到空中分隊的,不過在訓練當中,一般需要指揮所進行一次確認,然後再轉發至執行射擊任務的戰機。
很快,李海的戰術平顯接受了目標的位置資訊,他在地圖上標註出目標位置,同時把雷達工作模式切換到攻擊模式,對目標所在區域進行掃描。
同時,黨為民給新型防區外攻擊彈藥的導引頭通電,然後把目標位置引數輸入導引頭,再建立戰機和彈藥之間的訊號通道。
雙座戰機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若是靠一個人操作,既要駕駛戰機又要在極短時間裡完成中這些射擊前準備工作,對飛行員是極大的挑戰。
況且這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