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的人,是一個尊重人性價值的人。旁觀不是過客,旁觀,是為了仍舊做一個完整的人、一個自由的人。我覺得這不是一種怯懦,更應該說是一種清醒,或者說是個人化的選擇,作為見證人與思考者的選擇。而他們“心中那自由的世界”,“盛開著永不凋零的藍蓮花”。
德魯克筆下記敘的,是在其青年時期對他影響至深的人。這些人其實一生都和他共處一室。你可能會羨慕他在二三十歲時就已經跟這麼多“高手過招”或者經歷這麼豐富。當然,這是拜“大變革時代”所賜。變革時期誕生偉大的領導者,因為人們總是被迫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域。對於中國現如今的年輕人來說,同樣是在一個大變革時期中,你有這樣的機會,你需要的是經歷,並體會。我期待著德魯克真正的自傳問世,甚至希望他寫得長一些。他是一個講故事、聊思想的高手,他筆下的歷史,我實在希望看到、感受到。附帶說一句,廖月娟女士的譯文真的是非常流暢,令我佩服、讚歎。
最後,引述德魯克自己的話來描述我的心裡話:“這本書雖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卻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一本。”我相信,這也會是你最喜歡的那一本。楊斌新版序
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多年前,我曾教過宗教學這門課,覺得其樂無窮,但對所謂的“神學”,卻缺乏興趣。有人告訴我,蒼蠅共有3�5萬種;依照神學家的說法,則只有一種,亦即所謂“真正的蒼蠅”(The Right Fly)。天地萬物,種類無窮無盡,皆為造物主之功,但天底下卻沒有一樣東西比得上那兩條腿的動物——男人與女人,那麼變化多端的。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已經發覺:人真是形形色色,無奇不有。因此,我從未認為哪個人特別無趣。墨守成規的也好,傳統的也罷,甚至是極其無聊的人,若談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東西,或是興趣所在,無不散發出一種特別的吸引力——每個人自此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有一個人最初給我的印象似乎呆板無聊,滿嘴廢話,讓人呵欠連連。這人是新英格蘭小鎮的銀行家。可是,突然間他話鋒一轉,談到釦子的演變史,細說這個小東西的發明、形狀、材質、功能和用途等,卻叫我大開眼界。在談論這個主題時,他那熾熱的情感直逼偉大的抒情詩人。不過,我覺得有意思的,倒不是話題本身,而是他這個人。在一剎那間,他已變成一個相當獨特的人。 。 想看書來
序言(5)
本書寫作的目的就在於刻畫一些特別的人,以及他們的特立獨行。
從我寫第一本書開始(大約是50年前)至今,我所寫的一切無不強調人的多變、多元以及獨特之處。在這50年中,大抵是集權當道,講求統一與一致的時代。在這種*政體下,服從至上,大家行事、思考都一樣,連寫的文字、畫的圖都如出一轍,完全被一個“中樞”嚴密控制,也就是納粹所說的“依同一軌道而行”(gleichgeschaltet)。這股潮流會大為風行,銳不可當,甚至淹沒了*的聲音。但我寫的每一本書、每一篇文章,不管是觸及政治、哲學還是歷史,有關社會秩序或社會組織,論述管理、科技或經濟等層面,都以多元化、多樣化為宗旨。在一個強勢政府或大企業高聲疾呼“中央控制”的重要時,我則一再地說要分權、多做實驗,並得多開創社群組織;在政府和企業成為唯一和整個社會相抗衡的機構時,我則認為“第三部門”�,也就是非營利、以公益為主的組織特別重要——在這兒,才能孕育獨立和多元的特質,護衛人類社會的價值,並培養社群領導力和公民精神。
�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和公共部門(public sector)及私人部門(private sector)相對,前者即為政府,而後者代表企業界,第三部門又稱社會部門(social sector),在美國傳統上稱之為非營利界(non�profit sector)。見德魯克著《非營利機構的管理》(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磁鐵學校(magnet schools):此詞始於1965年的美國,是一種公立學校,有著特別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以吸引各種背景的學生,希望有助於不同種族間的融合。正如我指出的,社會的組成與其資訊的來源都會受到非營利、非官方機構的影響,例如大學或醫院等,都有不同的價值與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