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灤筒�擔�乇鶚歉嚦萍疾�檔某魷幀T諞豢榘氳繼逍酒�希��牧銑殺局徽甲艹殺鏡�1%~3%;而在一輛汽車上,原材料成本佔40%;在鍋碗瓢盆上,則佔60%。不過,老工業部門對原材料的需求也在下降,新老產品全都一樣。50~100磅�重的光導纖維,至少能夠承載從前1噸銅線傳輸的電話通訊量。
工業產品及其生產過程對密集型原材料需求的下降趨勢,也影響到了能源工業,特別是在石油工業上表現得最為突出。生產100磅光纖所需的能量,不到開採、煉製並拉絲生產出1噸銅線所需能量的1/20。同樣地,塑膠正日益取代汽車車身上的鋼材,而塑膠所需的原材料成本,包括能源在內,還不到鋼的一半。
如果銅的價格翻一番——從歷史的標準來看仍然是一個相當低的價格——那我們很快就會動手“開採”世界上最大的銅礦。這可不是智利或猶他州的銅礦,而是埋在大城市街道地下的成百萬噸電話線。到那時候,用光纖來代替地下銅纜,會變得極為划算。
因此,除非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相對於製成品(或是高知識服務,如資訊、教育或醫療保健)的價格,原材料的價格很難大幅度上揚。
初級產品貿易中的這一顯著變化,也給發達國家造成了影響——無論是像美國這類主要的原材料出口國,還是像日本這類主要的原材料進口國。兩百多年來,美國一直把維護開放的農產品和原材料市場,視為其國際貿易的中心政策。對美國來說,這就意味著“開放的世界經濟”和“自由貿易”。但現在這一點還有什麼意義嗎?或者,美國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糧食和原材料對外出口市場已經陷入了長期的、不可逆轉的衰落之中?同樣地,日本把賺取足夠的外匯以支付原材料和食品進口作為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的基準,這一點是否也還有意義呢? 自從120年前對外部世界開放以來,日本舉國上下都十分關注原材料和食品對進口的依賴,這也一直是日本政策的主導力量,並且不僅僅侷限於經濟領域。但現在,日本完全可以根據當今世界的現實情況做出假定:食品和原材料將永久性地供過於求。
因此從邏輯上可以推論出,上述形勢的發展將使得日本的某些傳統政策更適用於美國——如極端的“重商主義”,忽視國內消費,高度重視資本積累,保護“新生”產業。反過來,美國的一些傳統政策也可能更適用於日本,尤其是從注重儲蓄和資本積累轉向重視消費。但是,與延續上百年的政治信念和使命感斷然決裂,這可能嗎?不管怎麼說,從現在開始,這兩個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基本原則必然會受到越來越多的抨擊,其他發達國家的情況也會如此。
第1章 轉變後的世界經濟(5)
在一些主要的第三世界國家,這些原則會遭到更多的懷疑和審視。這是因為,如果初級產品在發達國家的經濟中變得無關緊要,那麼傳統的發展理論和傳統的發展政策就喪失了其存在的基礎。所有這些理論和政策都基於這一假設:即發展中國家透過出口初級產品——農林產品、礦物和金屬——來支付對資本產品的進口。從歷史上來看,這種假設也是切實可行的。進而,所有的發展理論——不管它們之間有多大的差異——繼續假設:工業發達國家對原材料的購買,至少會與它們工業發展的速度一樣快。也就是說,經過一定的時間之後,原材料生產者的信貸風險更低,並且會在貿易中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但現在看來,這一點相當值得懷疑。那麼,經濟發展應該以什麼為基礎呢?特別是對於那些人口較少,無法以國內市場為基礎發展工業經濟的國家來說,到底該以什麼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呢?而且,我們馬上還會看到,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將無法再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
“非工業化”的含義
世界經濟的第二個主要變化是製造業的生產與製造業的就業脫鉤。在發達國家中,增加製造業生產實際上意味著減少藍領工人的就業。因此,作為一種“比較成本”和競爭因素來說,勞動力成本已經越來越不重要了。
目前人們對美國的“非工業化”談得很多。但實際上,從絕對值上來說,美國製造業產量一直在穩步上升,佔整個經濟的比重也並未下降。從朝鮮戰爭結束至今,也就是說在30多年裡,它一直穩定地維持在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23%~24%左右。在其他各大主要工業國家裡,它也同樣保持在傳統水平上。
甚至在出口上,美國工業也做得並不差。當然,美國現在從日本和德國進口的產品比過去多得多,但出口量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多——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