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實際情況,並立足於這些情況為組織制定政策與戰略,不論這個組織是大是小,是企業還是非營利組織,都是如此。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幫助管理者完成上述任務,幫助他們在下一個社會中成功地進行管理。
本書所有章節都是在2001年9月美國遭受恐怖主義襲擊之前寫成的。除了第8章和第15章以外,所有的章節都在2001年9月之前刊載過(每一章最後會註明刊登的年份),作者並未更新文章的內容,除了一小部分略微刪節,並更正拼寫錯誤之外(也有少數幾章把文章的題目恢復成原來的題目),每一章都保留了原貌。說得更具體一點,這就表示1999年首次刊出的文章所說的“三年前”,指的就是1996年,至於“三年後”,則指2002年。這樣也能讓讀者判斷,作者的預期或預測是否實現了,還是被後來的事實所否定。
2001年9月的恐怖主義襲擊,使本書變得與管理者更為貼近,而且時機更加適宜。恐怖分子以及美國對恐怖分子的反應已經深刻改變了世界的政治。在未來很多年裡,我們顯然要面對世界的混亂,尤其是中東局勢的混亂。在這個不得不面臨動盪局勢和快速變化的時期,你不可能僅靠聰明就成功管理。管理一個機構,不管是企業、大學還是醫院,都必須以可預測的基本趨勢作為基礎,這些趨勢不會受到報紙頭條的影響,它會一直持續下去,而我們必須將這些趨勢當成機會來運用。這些基本趨勢就是下一個社會的出現,以及隨之而來的一些完全沒有過的新特徵:尤其是全球年輕人口的萎縮,以及新勞動力的出現;曾經帶來財富和就業機會的製造業持續衰退;企業及高階管理層的形式、結構與功能的改變,等等。在這個充斥著不確定和意外的年代裡,即使根據這些基本趨勢來制定策略與政策,都不能代表必然的成功,但是,不這麼做,就註定要失敗。
ⅩⅧ彼得·德魯克
2002年復活節於加利福尼亞州克萊蒙特
第1章 超越資訊革命(1)
超越資訊革命資訊革命的影響才剛剛開始顯露出端倪,而推動這種影響的並不是“資訊”本身,不是“人工智慧”,也不是電腦和資料處理,而是10~15年以前人們未能預見到或談論過的“電子商務”。網際網路的崛起,使得網際網路成為全球產品和服務的主要流通渠道,甚至還成為管理與其他專業人才的流通渠道。也許網際網路最終會成為全球最主要的流通渠道。這種變化將對經濟、市場及產業結構,產品、服務及物流,和隨之而來的對消費市場的細分、消費者行為及價值,以及就業和勞動力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不僅如此,這種變化對社會與政治所產生的影響會更大,更重要的是,它將完全改變我們對自己以及對整個世界的看法。
與此同時,未知的新興行業將方興未艾,生物科技產業以及養殖漁業就是現成最好的例子。今後50年,養殖漁業可能會使人類放棄海上捕撈,成為“海洋畜牧”者。就像大約1萬年前,相似的創新,使我們的祖先放棄陸上捕獵,變成了農民和牧民。
其他新科技也將會突現,催生重要的新興產業。雖然我們根本無法預測到具體會有哪些新興產業,但我們可以確定,這些新興產業將會很快出現。我們還可以確定的是,這些新興產業,很少會從電腦和資訊科技中衍生出來,它們會像生物科技和養殖漁業那樣,源於自己特有而未知的科技中。
當然,這些僅僅是預測,而我們的假設是:資訊革命的發展,會經歷像500年前,也就是自1455年古登堡印刷術革命以來的幾次技術革命一樣的歷程,特別會像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工業革命那樣。事實上,資訊革命最初50年的發展歷程正是如此。
鐵路
資訊革命現在的情況,就像19世紀20年代初的工業革命時期。當時,距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首次用於棉紡織生產大約已過了40年(世界上第一臺蒸汽機是在1776年發明的)。蒸汽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火種,更重要的是,它是工業革命的象徵,其地位正如電腦在資訊革命中的地位。今天,幾乎人人都認為,經濟發展史上沒有比資訊革命來得更迅猛、影響更巨大的革命了。但大家似乎都忘了,工業革命發展的迅猛程度和影響程度絲毫不亞於資訊革命。工業革命在很短的時間裡,把絕大多數的製造程式機械化,並開始生產18世紀和19世紀初葉最重要的工業日用品——棉紡織品。摩爾定律認為:資訊革命的基本要素——晶片的價格每隔18個月,會下跌50%。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機械化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