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吃過蜘蛛,因為兩者外形極為相似;只是他覺得螃蟹的味道可口而蜘蛛的味道不可口。”
在“試錯”這個手段的基礎上,另外一個“聰明”一點的,也重要得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是透過“觀察”。
剛才提到的那位女同學把手指燙壞了之後,屋子裡的另外一個女同學喃喃地說,“哦,原來是不可以用手指頭的哦……”大家又愣了一下,終於開始鬨堂大笑,連剛剛那被燙到得女生都開始忍不住了。
“觀察”延伸了我們可以“體驗”的範圍。所以,我們常常可以從他人的經歷中獲得經驗或者教訓,進而增加了我們自身的知識。然而,“體驗”、“試錯” 和“觀察”,都是存在侷限的。首先,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可以透過某個人親身體驗而獲得。比如,地球的構造究竟是怎樣的,沒有人有能力去體驗;太陽的溫度究竟是多少,只能透過推測。其次,還有些知識很難透過試錯獲得。無法想象一個股票投資者透過試錯進行決策,因為錯的結果往往無法承擔。最後,也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可以透過觀察獲得。歷史研究者無法親自觀察幾百年前的歷史;伽利略發明高倍望遠鏡之前,憑藉肉眼能夠觀察到的太空也相當有限。
於是,“閱讀”就成了獲取知識的更加重要的手段,當然也是相對更加需要心智慧力的手段。
人類之外的物種只能依賴最落後但被稱為神奇的方式積累經驗:基因遺傳。Terry Burnham和Jay Phelan在MEAN GENE一書中提到,啄木鳥可以本能地採用最優演算法獲取食物……而一個MIT的數學博士面對同樣的問題卻不見得可以迅速解決;而啄木鳥的小腦袋在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情況下,是如何得到結果的呢?答案是:透過基因遺傳。
人類當然可以透過基因遺傳積累經驗。嬰兒儘管沒有見過蛇,但只要見到蛇就會嚎啕大哭;嬰兒也沒有見過槍,但他們卻不怕這個比蛇要可怕不知道多少倍的東西……人類祖祖輩輩被蛇咬過不知道多少次;然而,人們認識到槍的危險至今只不過兩百年不到,還沒來得及形成可以透過基因遺傳的“天生”的恐懼。
文字的出現,使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文字的出現,使得人類的經驗積累不再僅僅依賴基因遺傳。人類開始使用文字記錄並積累資訊、獲得知識、傳播經驗……資訊爆炸使得我們處於人類史上進步最為驚人的時代,日新月異這個詞已經不夠……用“分新秒異”都並不過分。
人類終於有了文字之後,並沒有馬上因此獲得應有的恩惠。知識的傳播與積累並沒有一下子變得太過容易。從結繩記事到刻石頌德,從罄竹載罪到綸巾議論,從宣紙錄史到革皮藏圖,文字的載體從未易於儲存、便於傳播。小說《西遊記》生動地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文字傳播極為困難的時代,獲取知識有多麼地辛苦。
然而,今天,文字傳播的便易也已經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說是網際網路改變了一切。字處理程式、部落格程式(blog engine)以及搜尋引擎使得文字書寫,經驗知識的記錄、傳播、共享、檢索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任何人只要稍有常識,就可以“出版”自己“體驗”、“試錯”、“觀察”的文字記。搜尋引擎簡單而又清爽的介面背後幾乎是宇宙量級的資訊(用“海量”這個詞已經不夠)。知識共享的精神被前所未有地發揚光大,最直接的也是意義最重大的產物就是免費的維基百科。今天,只要擁有足夠的閱讀能力,任何人都可以獲得過去難以獲得的“博士”級的知識。
所有用過“飯統網”或者“大眾點評網” 的網際網路使用者都可以體會到使用文字共享資訊和經驗的好處。即便從小就生活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裡,也沒有辦法知道每一處吃吃喝喝的好去處。沒有這種文字的共享,人們就不得不退回“石器時代”,而失去很多享受生活的機會。“不到長城非好漢”之類的說法,在文字(以及圖片、影片等其他資訊記錄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多少頗有些莫名其妙。
在這樣的時代裡,“閱讀”突破了個體的“體驗”或者單純的“試錯”的種種侷限。“體驗”往往只能侷限於自己,而“試錯”侷限於自己的閱歷。然而,透過“閱讀”,我們可以得知他人的“體驗”和“試錯”結果(即所謂的“經驗”)。可以跨越時間、空間,不用說可以跨越種族和國度……文字翻譯工具越來越先進,而掌握兩種或者兩種以上語言的人數也在不停地增加。
“閱讀”的前提是使用文字記載的前人經驗已經存在。而文字使得快速的經驗積累成為可能……“對蛇(爬行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