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1 / 4)

在兩個膀大氣粗的鄰居面前,朱元璋盡處下風,當初陳友諒搞擴張,先對朱元璋下手,多少也有捏軟柿子的意思。但是後來他肯定發現搞錯了人,至於鄱陽湖決戰他“矢貫其顱及睛而死”之際,只怕會感到平生最為後悔的一樁事,就是在沒有弄清朱元璋是怎樣一個角色之前,貿然對其出手。然平心而論,陳友諒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於情於理都很說得過去。姓朱的算什麼?一個小要飯的,一個窩囊到剃了光頭委身破廟靠做勤雜工混口飯吃的可憐蟲,要說面相,此人歪瓜裂棗,怎麼看都是命賤運晦、毫無福分的人。

深入瞭解朱元璋生平後,我也大感困惑,甚至覺得歷來人才學家所論述的成才規律有統統失效之虞。他生在一個無論古往今來都絕對是最最底層的家庭。父親朱五四是佃戶,靠租地主的田地過活,生了三男兩女一共五個孩子,日子之慘淡可想而知。至正四年,一場大饑荒席捲而來,旬日之內,朱家成餓殍者三人,老父老母及長兄走馬燈般撒手人寰,家裡窮得不要說置備棺木,就連下葬的土地也沒有,確實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日後身為皇帝的朱元璋,回憶此時情景,猶辛酸無比地寫道:“殯無棺槨【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殽漿【沒有飲食作為祭奠】!”⑥十五歲即成孤兒的元璋,只好託身寺院,做個行童———實際就是廟裡管飯的童工。呆了不及兩月,饑荒益重,廟裡亦難維持,元璋即被打發到外面做“遊方僧”,說得不好聽,無非是一個和尚裝束的乞丐。他要了三年飯回到家鄉,也不知日後作何營生,此時天下方亂,先已投了郭子興的湯和有信來招,元璋正愁生計無著,想了想,也就去了。———這就是朱元璋“走上革命道路”之前的簡要履歷。

由這履歷,你找不到朱元璋以後從帳下親兵而頭領,由頭領而統帥,由統帥而稱王,由稱王而盡得天下的任何的蛛絲馬跡。這樣一個久沉泥淖、困於人生的貧家子、孤兒、鄉巴佬,休說受什麼良好教育,即便粗粗識得幾個字,也是在寺中才學會的本事⑦。然而,此人的頭腦,此人的器局,此人的見識,此人的作為,完全不應該是他這種身世背景的人所能有的。

。 想看書來

草莽之雄朱元璋(5)

跟歷來的“草寇”截然不同,朱元璋從一開始就明確要求部下戒殺戒搶,每次攻城,必叮囑領軍諸將:“吾自起兵,未嘗妄殺,汝等當體吾心,戒戢士卒,城下之日,毋焚、毋掠、毋殺戮。有犯令者,處以軍法,縱之者罰,無赦。”⑧又說:“克城雖以武,而安民必以仁。”可見他出身雖粗鄙,頭腦一點不粗鄙。在他做吳王時,浙江方國珍為了討好他,以純金玉飾馬鞍來獻,他說:“吾方有事四方,所需者文武材【才】能,所用者谷粟布帛,其他寶玩非所好也。”他命將寶鞍原物退回。擊敗陳友諒後,戰利品中有一張陳友諒所用的極盡奢華的鏤金床,朱元璋見了指著說:“此與孟昶⑨七寶溺器何異?”當即下令銷燬。也是在他做吳王時,有官員奏聞,說街上有人遇見一老者,自稱太白神,稱:“吳王即位三年當平一天下。”官員大約以為這話主公很愛聽,豈知朱元璋斷然道:“此誕妄不可信!若太白神果見,當告君子,豈與小人語耶?今後凡事涉怪誕者,勿以聞。”有一次,他在同手下那群愛將們閒聊中說了這樣一番話:“汝等非不善戰,然臨事決機,智或不足。宜親近儒者,取古人之書,聽其議論,以資智識。”⑩這種話,可能才是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輩,以及一切終不能改變“草寇”、“盜賊”命運的農民起義首領之間的本質區別。

我前面講,朱元璋是皇帝中的另類,其實還應加上一句:在成為這個另類之前,他首先成了古來“草寇”中的另類———他是一個雙重的另類。他之脫穎而出,做了古來“草寇”都想做而最後都做不成的事,就是因為他對“草寇”有一種明確的叛逆意識。碌碌如陳友諒、張士誠豈能望其項背?就是層次再高一些的李自成、洪秀全也遠未達到朱元璋的覺悟。後二者與朱元璋大約有百分之九十的相似性,但剩下的百分之十就怎麼也上不去了;李自成打下北京、洪秀全打下南京後,分別迅速腐化墮落,從內部土崩瓦解。

這似乎扯得有些遠了。回到朱元璋的時代,我斷定陳友諒、張士誠始終沒有意識到他們共同而弱小的競爭者有一種特殊的稟賦。他們本該自慚形穢,或至少有所警覺,但沒有,結果都輸得很慘。

關鍵中的關鍵,是朱元璋高度重視並解決好了知識分子問題———我所謂“明之得國,非得之‘天’,而得於‘人’”,這才是最根本的一條。將領善戰、主公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