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有點奇怪,畢竟她也只是聽母親偶然提起過一次,最近沒聽張國棟說和他們有聯絡啊。
“啊,不知道。 你給我說說是怎麼回事兒。 ”笑話,張國棟怎麼可能不知道。 “211工程”自1990年開始醞釀。 1990年 6月,國家教委在制定全國教育事業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時,即研究了在“八五”期間集中力量辦好一批重點高校的問題。 當時提出在二到三個五年計劃內,有計劃地重點投資建成30所左右的重點大學。 後考慮到要形成一批行業帶頭學校,經過多次研究,確定了到2000年前後,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為100所左右。 並要求將此事當作面向“21世紀”的大事來抓。 這項發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開始簡稱為“211計劃”,後來確定為“211工程”。
“211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部分:一是100所左右地高等學校;二是一批重點學科點;三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在這裡,學校整體建設是基礎,重點學科建設是核心,是體現教學、科研水平的重要標誌,是帶動學校整體水平提高地有效途徑。 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以重點建設的學科為依託,按照資源共享、服務全國的原則,從整體上加強我國高等教育基礎設施建設。 提高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 “211工程”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主要包括有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路的建設,以及文獻資源各個學科的合理佈局和保障體系、科技情報諮詢體系、高層次教育管理資訊系統、大型和精密儀器裝置地合理配置及資源共享體系等。
可是,儘管211的目標是宏偉的,比如,要調整學科、專業結構。 加強學科建設,深入進行教學改革,使之更好地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要較大幅度地改善儀器裝置、資訊情報圖書、通訊等辦學物質條件,加強實驗室建設,明顯增強科研實力;要吸取國外先進經驗,增強國際交流,擴大國際影響。 但實際上這樣的目標基本上沒有實現,比如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這點上,後世的大學生嚴重過剩,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 可與之對應的卻是企業缺乏大量的可做事地人才。 學校培養與社會需求嚴重拖節,而學校卻不自省。 也只有像軟體工程這樣的工程性學科由於年輕的原因情況稍微好一點。
由此張國棟又想到,後世日本人提出的大學教育改革計劃,
(1)將教學落實到實處,在全國範圍內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設定學生數為20人的小班,在硬體上保證IT課、小班課地授課條件。 因材施教,完善充分展示學生個性、能力、特點的教學系統。 (2)完善教師任職、評定、獎懲、晉升、罷免制
度。 通暢教師研修專業、體驗社會的渠道。 (3)推進建立世界水準大學的工作,強化高素質教育、加強高等教育研究(開闢普及17歲人大學,3年本科修完後,直接升人研究生院學習的培養人才的途徑)。 擴充培養專門人才的專業。 理順大學競爭的環境(國立大學整合、國立大學法人化、大學教師任期制和流動制),建立嚴格的成績評定系統、注重教師的教學能力。 (4)建立新世紀地教育理念,制定“教育振興基本計劃”,修改“教育基本法”。 從全球一體化地國際形勢著眼,理順和調整現在的教育系統,為大學教改奠定基礎、提供保證。 (參照武德慶教授地日本大學教育改革綜述一書)
張國棟之所以記得這麼清楚就是日本人的四點改革計劃中有一條,建立起尊重日本的傳統與文化的環境。 使受教育者具有責任感、正義感、公共心、同情心;符合日本社會所要求的道德觀、倫理觀、勤勞觀、職業觀。 注意,是尊重日本的傳統與文化的環境,可是中國大學教育改革後,拼命的強調全盤西化,進入大學後根本就不學語文這樣的國粹了,專門要學生學英語,可是學來學去,除了個所謂的四六級證書,學生一不能說,而不能寫,就知道讀幾篇文章,不知道有什麼意義。 而且接受了西方大量知識的蠱惑之後,學生沒事兒就想往國外跑,結果清華北大這樣名校的學生,一半跑到了國外,這不得不說是對中國大學教育極大的諷刺。 而且還有一點,清華北大每年獲取了國家海量的科研經費,可是在世界大學排名上比香港的大學都要落後很多。 這就是中國教育改革的成果!
特別是中國很大大學的研究生出去根本就不被承認,要求學生必須再讀一個PHD,這不知道算不算是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