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要和三不少”
這場災害給了大寨一個毀滅性的打擊,也給了大寨人一個創造奇蹟的難得機遇,使人們充分施展各自的聰明智慧和雄才大略。爺爺召開了支部會,和支部的同志商量了再商量,分析了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研究了政治影響和經濟利益,最後,確定了“三不要和三不少”的原則。“三不要”是:不向國家要糧,要款,要物資;“三不少”是:社員口糧不少,集體庫存糧不少,向國家賣糧不少。
這一原則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和支援。社員們明白,不要國家救濟,意味著要自行解決一系列困難,包括集體資金的不足,生產生活用品的缺乏等等。但這一切,並沒有難倒他們。爺爺說:“城市裡的大樓咱蓋不起,咱們可以在下面一排修窯洞,上面一排修房子,又省地方又防漏水。家家戶戶沒院牆,可以像城市一樣修成通長一條街,搞一個城鎮化的大寨!”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大寨精神(8)
大寨人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重建家園,受到了全國各界的肯定,各地紛紛寄來信表示敬意。後來,來的信多了,爺爺就叫人一天讀一份,鼓舞士氣。
一天,在大柳樹下的飯場會上,爺爺端著飯碗,胳肢窩下面夾著一個郵包,人們從他的笑臉上看出,一定有什麼好訊息。他舉起紙包晃著說:“這是遠方給我們寄來的物質支援。”社員們紛紛喊著:“你退回去吧!”沒想到這次他卻一反常態,說:“國家救濟可以不要,但這個一定要留下。”人們好奇地問,究竟是什麼珍貴東西,比國家救濟還貴重呢?他賣夠了關子,開啟郵包,原來是一封信和一沓用報紙糊好的信封。大家一看不禁鬨笑起來:“還以為是什麼稀罕物件,原來是些廢報紙信封。”
爺爺說:“依我看,這比稀罕物件更貴重。”他讓一位社員唸了這封信,信是內蒙古一個回民小學的四年級學生們寄來的。信上說:“我們學習了大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受到極大的教育,要把大寨精神落實到行動上,估計全國給大寨寄信的人一定很多,回信需要信封,我們利用舊報紙糊了100個信封,禮輕情義重,表示對你們的敬意。”
大寨人深受鼓舞。1964年春,當他們信心百倍地開展生產自救的時候,縣裡組織各公社頭頭來大寨參觀。爺爺向他們介紹時說:“大寨打算在3到5年內恢復所有被破壞的土地。”有個主任暗地裡譏笑:“聽,這傢伙又在吹大話。光那邊後底溝就夠他幹三五年了。”這話偏偏讓爺爺聽到了。等那些人一走,他一發狠,帶人花了17天,就將後底溝修整恢復了。
那年制定生產計劃時,他提出“減地不減產,畝產過‘長江’”的口號,立下了把大寨建成社會主義富裕新農村的宏願。又有人說:“陳永貴連南河(指昔陽縣松溪河)也過不去,還成天嚷著過‘長江’哩!”飯場會上,爺爺端著碗,邊吃邊說起了這事。
人們議論開了:“咱們的成績是明擺著的,他們懷疑什麼?”爺爺說:“人家不相信,說明咱們做出的成績還不夠,還不能讓人信服。”大和嚷道:“腦袋長在他脖子上,咱還能擋住人家懷疑?不過咱們有辦法,今年努力畝產800斤,過了‘長江’,看他信不信!”爺爺放下碗說:“人家說了,每年春夏秋冬都要來看。”便良說:“咱們加緊幹,一天變個樣,還怕他們看嗎?”小和說:“老鼠拖木鍁,重頭在後邊,咱們拿出更大的成績給他看!”大家聽了都開懷大笑起來。爺爺聽了一拍手說:“對,在任何情況下,不論是在困難面前,還是在勝利面前,不論是受到表揚,還是受到批評,都要堅持不斷革命、徹底革命的精神。”
接著,他們制定了“五年恢復土地,十年建成新村”的計劃,把勞動力分成三路,60%的勞力去扶苗修地,準備種麥;20%的勞力去割蒿漚肥,準備明年的生產資料;20%的勞力燒磚、燒石灰、修窯蓋房。在執行中,提出“白天治坡,晚上治窩”的八字方針。大寨人從此不分好天壞天,不分農忙和農閒,白天到山上的莊稼地裡幹活,晚上在村子裡突擊兩個小時修房。
困難嚇不倒英雄漢
在那些日子裡,爺爺成天扳著手指算節令,每天要觀察好幾次地溫,真是絞盡腦汁,操碎了心。過度的勞累使他的牙疼病又犯了,他卻喊著“牙疼不是病”照常上地。有一天,他發燒了,回到家後對奶奶說:“身體不得勁,實在堅持不住了。” 沒想到這一病卻惹下了麻煩,村裡人都來看他。村裡各家的門戶都是敞開的,誰想來一抬腿就來了,不需事先徵求主人的同意。來探望他的人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