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3 / 4)

小說:巖松看臺灣 作者:莫莫言

診斷出肝癌,幸而及早發現而逃過一劫。

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了7.6級強烈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就是臺灣原住民聚居的中南部。高金素梅從電視上看到了原住民受災後流離失所的悲慘境況時,她覺得自己作為原住民的後代應該做點什麼。2000年年底,她冠上母姓“高”,代表臺灣山地原住少數民族角逐“立法委員”。她認為在“立法院”裡面,才有機會為原住民發出聲音。2001年12月1日,高金素梅當選原住民民意代表,成為臺灣50年來第一位女性原住民“立法委員”。

2002年8月15日,高金素梅第一次帶領部分“高砂義勇隊”家屬趕赴日本,抗議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並要求靖國神社將“高砂義勇隊”陣亡者除名,將原住民死亡者的靈位撤出。2005年6月13日,高金素梅率領檯灣高砂義勇隊遺族“還我祖靈行動”代表團,3年內第7次跨海赴日本討公道。6月17日,在大阪高等法院,高金素梅以及高砂義勇隊遺族控告日本政府、靖國神社和小泉的法律訴訟最後一次開庭。

○歷史解釋權一定要找到,如果我們自己的社群,如果臺灣的社群都不知道臺灣的原住民曾有過什麼樣的歷史的話,原住民族就不存在。

———高金素梅

○我現在這樣子跟以前是不太相同,因為現在我做的事情是民族的運動。尤其我自己也是泰雅族人,這個就如同剛才你講到的“我”跟“我們”的不同,以前是“我”,現在是“我們”,我肩負的不僅僅是我個人的族群意識,我肩負的是整個原住民族應該要有的權利問題。

———高金素梅

○我不斷地告訴我自己,我沒有因為我的年齡改變而有所改變,我也沒有因為我的職務改變而有所改變,我沒有因為我的改變而改變了大家,我想這是我的一個人生的座右銘,也希望送給大家。

———高金素梅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鄧麗君:永遠的歌者(1)

歌聲常縈耳畔,顧盼時巧笑倩兮,時光自身畔流逝,匆匆已不覺十年,謝謝您給我回憶,我們回贈您懷念,若有來生再結緣。

———某位歌迷的留言

今年是鄧麗君去世的十週年祭。一個歌手的聲音在她身後依舊十年不衰,依舊流行在大街小巷,依舊留存在人們的心裡,這是我們到了臺北之後,非常想去她的墓地看一看的理由。

鄧麗君墓位於臺灣東北部東臨太平洋的金寶山上。距離臺北市區兩個多小時車程。

金寶山地處臺灣的臺北縣境內,山並不很高,遠遠就能看到一片墓園。鄧麗君墓位於金寶山墓園的“愛區”。一走近,就能聽見墓地傳來一陣音樂,那是十分熟悉的聲音:“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我們伴著悠揚的歌聲開始了採訪。

白巖松:“如果說對於全球所有的華人來說,有一個聲音能讓所有的人安靜下來,那這個人的聲音可能就是鄧麗君的聲音。1969年的時候,她因為出了一張唱片叫《一見你就笑》,一下子奠定了她巨星的位置,有評論認為鄧麗君的聲音唱出了所有的華人在戰後很多年裡內心對寧靜、溫馨、甜蜜的一種渴求。因此與其說面對鄧麗君的歌曲我們是在聆聽,不如說她給了我們內心一種非常大的撫慰。”

鄧麗君墓園的前面是一個小花壇,鮮花簇擁著鄧麗君的全身塑像,塑像呈青銅色,長長的披肩發被風吹起,面帶微笑的她充滿青春活力。花壇很有講究,花開四季,四季顏色不同,仿如鄧麗君璀璨多姿的生命華章。

白巖松:“鄧麗君的墓園非常有特點,安靜而視野開闊,前面就能看到整個太平洋,這個時候讓人很容易想起她曾經唱過的《在水一方》那首歌。現在大家聽到的歌曲當然也是鄧麗君墓園有意選擇的一支歌曲,‘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愁對解笑眉,淚灑相思帶’。可能也正是用‘好花不常開變’來表達對她的一種紀念。”

盧秀芳:“鄧麗君的肖像可以說是非常惟妙惟肖,在墓園的前面看到,你看那些花永遠都是新鮮的,因為永遠有她的歌迷把最新鮮的鄧麗君小姐生前喜歡的花放在她的墓前。同時從風水上來看,我們看到這邊是後面靠山,前面又朝著海,是最佳的風水寶地。”

沿著甬道往前走,就到了鄧麗君的墓前。鄧麗君的墓簡潔肅穆又使人感到溫馨,棺蓋用的是南非黑色大理石,棺蓋上面雕刻的是粉白色的玫瑰花環。棺蓋前面擺放著祭拜者獻的鮮花,中間鑲嵌著一張鄧麗君的少女時代的彩色照片,棺蓋後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