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3 / 4)

空白的作品。杜惠那天不僅送了我一張她的新照,還有一本新出版的《郭小川精選集》。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我這個沒上山下鄉的老三屆(6)

2007年10月30日,《中華讀書報》以《從容忘生死 乃在家國憂……我所認識的郭小川》為題,刊登了我寫的文章,同時附有那天我和杜惠、馬敬仲、郭小林和郭曉惠的合影照片。同年11月16日,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作家文摘》報也轉登了這篇文章。在許多轉發該文的網站上,一些網友也紛紛表達了對郭小川的懷念。

2009年2月7日,我們又再次到杜惠位於黃寺的家中聚會,這次郭嶺梅和他的女兒,以及曉惠的夫婿也在場。杜惠比起我們一年多前見面時,顯得還要精神。她告訴我,為了支援四川抗震救災,她將吳冠中、趙樸初贈她的書畫作品送榮寶齋拍賣,籌得80多萬元善款,老人家又送了我一本新出版的《郭小川精選集》。

回家後,我急切地翻開精選集,讀著讀著,一位純粹透明、待人以誠、才華橫溢,充滿激情的可敬長者的形象又浮現在了眼前。第二天,馬敬仲來電,和我討論了閱讀這本精選集的心得感受。

三 老三屆們

我們那代人,是在共和國成立前後出生的一批人,現今大約已有五六十歲了。社會上亦被稱作“老三屆”,是專指1966年至1968年從初中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這批學生,全國加起來,有幾百萬人,我也屬於他們中的一員。

那代人確有點“生不逢時”的味道,出生時在激烈變革的1949年前後,那時他們的媽媽們可不會像今天的準母親們,還懂得有保胎期及胎教之類;到了十多歲長身體時,逢三年自然災害,缺吃少穿;到了該上大學的歲數,又碰到“*”和上山下鄉;好不容易“*”噩夢結束,又集中面臨返城、考大學、找工作、找住房、找物件、結婚生子,然後,還要為今天已和當年自己同樣年齡的兒女考大學、找工作操心;等一切奮鬥的差不多了,也到了該下崗回家的年齡。

革命的年代,同時也是個封閉無知的年代,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那代人的生命底色大抵相同,頭上頂著的都是同樣的太陽,嘴裡唱的都是同樣的歌曲,心中秉承的都是同樣的意志,血管流淌的都是同樣的鮮血,可就是每個人都不知道,命運會在何時把自己遣向何方。

由於生活在年代的斷層,那代人徒有莫名的激情,精神資源卻相對貧乏,尤其缺乏系統而正面的知識背景。造成他們的可悲處,就在於人生的每個年齡段,卻不能做在那個年齡段應該做的事情。時空斷代,人生錯位。至今,幾乎每個人內心深處都留有各自在那段歷史時期的抱憾和隱痛,一些人談起,還會對當時被裹挾在劇烈社會的變動中,被強行拿走的自己的未來而心有不平。

但每個年代又有每個年代的時髦。如果問那代人的追求是什麼,我當時筆記本中抄錄的這段毛澤東語錄可以回答: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的遠見,這些人充滿著鬥爭精神與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襟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唯一的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敢向前的。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於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要有一大群這樣的先鋒分子,中國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地解決。

這就是我們那代人當時的座右銘,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儘管今天看來,會讓人感到那麼的“假、大、空”。

我這個沒上山下鄉的老三屆(7)

我是個標準的“老三屆”,只是沒有下鄉回城這段經歷。1969年3月8日,我被分配到北京第一機床廠當了一名工人。

“*”開始時,我還是北京六十五中學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在頭一年的暑假,我在接到錄取通知書的當天頗具戲劇性。那些日子,許多同學都接到了自己理想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我卻毫無音訊。煩悶之時,我在家裡靠街門的小屋,想聽聽音樂消遣,家裡有幾張33轉的黑色老唱片。

我家位處北京市中心,距今天的老舍故居不遠,是曾在空軍工作的父親所在華北空軍司令部安排的。街門上方掛有個藍色的圓形搪瓷牌,寫有“光榮軍屬”四個字,逢年過節,就有附近中學的學生們上門來幫我家打掃庭院。

院子分前後兩截,由花磚路連線。中間有一道圓形拱門。前院種著一些蔬菜和向日葵,常常沒等葵花籽長熟,我就偷著掰些來吃。後院有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