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自己騎馬去公社取來了上學的錄取通知書。由於早得到了訊息,使我有了較充分的時間與情深意長的老鄉們話別。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歲月流逝似飛箭,終身難忘插隊情(11)
一線電話已成為牧區特定的一段歷史,儘管現在看來,那時的一線電話是那麼的落後,但是對當時封閉多少年的草原來說也是一種歷史性的進步。現在,“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在我們所在的草原降落,當地已經安裝了無線通訊網,手機訊號幾乎覆蓋了整個旗。不管你在什麼地方,只要用手機撥通號碼,都可以接通全國各個地方。但圍繞著一線電話的那段親身經歷,我卻永遠難以忘懷。
魂牽夢縈的第二故鄉
……寫在赴四子王旗參加紀念知青插隊40週年活動歸來
從內蒙古歸來,朋友見了我就說,又回第二故鄉啦!掰開手一算,可不是,自1998年開始,我已經先後回去五次了。我對第二故鄉的感情,引發了不少熟人猜測,有人說那有留下的家產需要照看,有人說那有昔日 “小芳”割捨不斷的眷戀,甚至還有人說那有當年“孽債”血緣的牽掛。有時候我也不由自主地追問自己,為什麼那麼願意重返故地,為什麼嚮往那一片遠在北疆的草原?用許多當年的老知青的話來說,這不是一個簡單地就能回答的問題。可我總覺得,這又不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在返鄉途中,我思來想去,覺得或許可以用三句話概括其中的緣由。
一是那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這不是每一個同齡人、同代人都能親歷的。
二是那一份真摯感人的情感,這不是簡單的朝夕相處所能感知的。
三是那一股傷筋動骨的付出,這不是尋常的汗水和心血所能描述的。
先說那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1968年“*”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我們這些從“*”熱潮中還沒有轉過彎子的年輕人,離開家鄉、離開城市,來到了人煙荒蕪的塞外草原。巨大的思想落差,跌宕起伏的環境對比,不是一兩句“建設邊疆”、“接受再教育”所能說服的。在“廣闊天地”的時間裡,我們頂烈日、冒風雪、戰嚴寒,艱難曲折,一路篳路藍縷走過來。我無法忘記,那忍在心頭裡的疼痛,流在被窩內的眼淚,刻在筋骨上的內傷,甚至自己曾經幾次從病魔和死神的魔爪中掙脫的親歷。飽嘗當時罕見的疾苦,飽受難以遇到的磨難,飽經刻骨銘心的錘鍊,用那短暫的青春時光,換來了終身難忘的一段與眾不同的經歷。
再說那一份真摯感人的情感。我們這一批人,曾滿懷激情地參加“史無前例”的“*”,又懷著一腔熱血,響應毛主席的號召,來到“廣闊天地”。可謂是心向黨、情真切,沒有一點“私心雜念”。然而當這一切面對的是高不可攀的藍天白雲時,這份真情便自然而然地被傳遞給當地的蒙漢牧民。在那插隊的歲月裡,當地蒙漢牧民伸出了寬大的臂膀,善待這群天真無邪的青年。這裡沒有高低貴賤的區別,沒有對所謂“可以教育子女”的歧視,更沒有對“外來人”的牴觸,朝夕相處、相濡以沫,不僅讓我們學會了牧業的活計,而且掌握了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本領,更主要的是讓我們感受到世間仍有真情在。日久見人心,真心換真情,在這裡我們有了朋友、有了親人、有了知己、有了同甘共苦的兄長,這裡已經成為我們的第二故鄉。
最後說那一股傷筋動骨的付出。在皋北草原的日日夜夜裡,我們為了改變牧區面貌,以“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思想準備,迎來了戰天鬥地,摸爬滾打,“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永無休止的勞作。太陽曬黑了臂膀,扁擔磨出肩頭的厚皮,與鐵鍬、鋤把、鐮刀和剪子相伴,結出了滿手的老繭。在熱血綻放出鮮紅的花朵、汗水澆灌出豐碩的果實的同時,許多知青因體能和身體透支,留下了永久無法消除的病痛和疾患,更有知青在這裡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時代,有人為這個時代貢獻了智慧;有人為這個時代付出了心力;有人為這個時代奉獻了青春。知青正是這個時代三者無一倖免的“佼佼者”。正是由於這種付出和奉獻,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更新和改變。他們以自己的犧牲為這個時代提供了永恆的議題,承受了時代的諸多不幸,卻難以享受到時代的榮耀。當知青這個特殊的名稱進入史冊,只有有過這段經歷的人,才不會忘記那如火如荼、蹉跎跌宕的歲月。
那排土房,那塊土地,那片草原,傳承著怎樣的寄託,負載著怎樣的企盼,牽繫著怎樣的感情……每當想起第二故鄉,我內心難以平靜,血液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