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獻身,但是也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他們沒有經歷保爾·柯察金所處的水與火的年代,卻也在世事的起伏中經歷了磨難。20多年間中國政治的動盪和社會的嬗變,在他們身上留下了不少傷痛、心靈上刻下了印痕……可以說,每一個知青自己的甘苦、奮鬥和經歷就是一組可歌可泣的真實故事。當他們娓娓道來的時候,怎能不令聽者為之心靈折戟,為之情感激盪,為之扼腕和三思。
我先後五次返鄉,與鄉親重溫軼事,重敘友情。每次故地重遊,感慨萬千,夜不能寢:念當地農牧民扶助知青的深情,思當年生活成長的經歷,憶戰天鬥地蹉跎坎坷的歲月,緬當年並肩如今故去的老鄉。
一句話:歲月流逝似飛箭,終身難忘插隊情。
回顧和反思
40年前的1968年,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從根本上影響和改變了與共和國同齡的一代人的命運。被稱作“老三屆”的一代城市青年,胸懷單純的熱情和理想,落籍到中國社會的最底層,歷經各種磨難,不僅深入瞭解了中國廣大鄉村和農民的真實情況,還體會到社會人生的世態炎涼,從而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個性的群體,並共用一個名字……“知青”。儘管知青運動作為一種人為的社會工程今天已不復存在,對它的歷史評判也有待由粗到細、由表及裡的仔細清理,但那一代人的經歷,已經在共和國史冊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一點則是毋庸置疑的。
40年過去了,昔日的姑娘小夥如今已是雙鬢飛霜,他們將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這片原本陌生的土地。無論是黃土高原,還是偏遠山區,無論北國邊陲,還是南疆海域,到處都留下他們的足跡,到處都可以看到當年知青留下的影響。
回顧知青當年走過的路,猶如推開一道沉重的歷史之門,撲面而來的是由豪情滿懷、跌宕起伏最後演變成艱辛沉痛以至刻骨銘心的人生之路:失落的純真理想,碰壁的真情實感,苦難的蹉跎歲月,夭折的愛情萌芽,艱難的求職之路,以及柔韌亮麗的人性之花和燦爛難掩的生靈之光……
當年他們以歐陽海和保爾·柯察金為榜樣,胸懷滿腔的熱血和誠摯的真情走向農村,雖然沒能像歐陽海一樣為人民獻身,但是也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他們沒有經歷保爾·柯察金所處的水與火的年代,卻也在世事的起伏中經歷了磨難。20多年間中國政治的動盪和社會的嬗變,在他們身上留下了不少傷痛、心靈上刻下了印痕……可以說,每一個知青自己的甘苦、奮鬥和經歷就是一組可歌可泣的真實故事。當他們娓娓道來的時候,怎能不令聽者為之心靈折戟,為之情感激盪,為之扼腕和三思。 。。
歲月流逝似飛箭,終身難忘插隊情(2)
人類所經歷的每一段歷史,無論後人對它的評判如何,都值得當事人緬懷。緬懷就是回顧,緬懷就是紀念。而所有的回顧和紀念,都是一種反思。這一段時光對於歷史長河來講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但是對這群老知青來說則幾乎成為他們人生旅程中無法割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段歷史成為這群老知青回顧、思索,甚至縈繞在心頭的永恆主題。一代人的磨難、經歷、追求和付出,除了他們自己永遠不會忘記外,能給後人留下點兒什麼呢?
敖 包 情 結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為什麼旁邊沒有云彩……”一曲膾炙人口的《敖包相會》把人們的思緒帶到了那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草原,伴著藍天白雲,牧羊人騎著駿馬,牧放著一群潔白的羊群。這是多麼出神入化的一幅美景,曾給每個到過草原的人以無限美好的遐想。
所有到過內蒙古的人,沒有不知道敖包的。在內蒙古區域地圖上,以敖包命名的地方隨處可見。
敖包,也稱鄂博,在蒙古語中是“堆”的意思。它是由石塊和卵石壘成的堆積物。遠遠望去,小得如同倒扣的鐵鍋,大的好似石崗甚至石築的蒙古包。據古書記載,古代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以遊牧為生。牧人心地聖潔單純,認為供自己生活的牛、馬、羊、駱駝,都是天、地所賜,從而使山、川、河谷、原野等所有的地方都有神。信念中對大自然產生一種祈望:願生活吉祥如意,牲畜太平。於是築起敖包作為神位,祭祀祈禱神靈保佑。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蒙古民族用石塊石子堆砌敖包用來識道路,辨遠近,別方向。不管哪種說法正確,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蒙古民族似乎與敖包有過不解之緣。他們走到哪裡,便把敖包堆到哪裡。
我第一次見到敖包是在38年前。那時我們作為插隊的天津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