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政委,空軍上校軍銜。退出現役後從事寫作。近幾年,先後在新華社、中央和國家級,以及軍隊報刊雜誌發表國際述評、軍事時評、國防科技、紀實文學、專訪、通訊、散文、詩歌等各類文稿20餘萬字。並著有長篇紀實文學《長空利劍》,散文集《生命的宇宙》兩部作品。
我曾有過許多夢想,但在生活中總感到自己深陷於現實與夢想的矛盾之中,而當我完成了自己的軍人使命,開始真正轉向寫作的時候,才猛然發現原來最有價值的東西往往就體現在過程之中。許多人總想一下子就得到夢想的果實,但往往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即追尋夢想的過程。人生,如果省略了成長的過程,那怎麼能顯現出生命的厚重?
我並不企望自己能夠創造出什麼成就,但我卻有夢想,並始終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雖然自己的追求未必能夠達到夢想的境界,但畢竟努力過了,追求過了,拼搏過了,奮鬥過了,也真實地活過了,因而也就無怨無悔!
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就是:“我有一個夢想”。
這是20世紀評出的過去1000年全世界最有名的10句名言的第一句,它是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28日演講中說出的。這句話不知鼓舞了多少人,因而“我有一個夢想”也就成了當今世界最有名的演講之一。
為什麼這麼普通的一句話會成為世界10大名言的第一句?我總是在這樣追問自己,可是一直也找不到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和答案。最近,再次讀到2004年紀念康德逝世200週年,介紹康德理念中的一段話:“人的本性就在於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頓時豁然開朗,因為這句話揭示了人類夢想的共同本質。
人,貴在有夢想,因為有夢想才有追求。兒時最初的夢想就是企盼著有一把能開啟外祖父書櫃的鑰匙,因為在那裡面裝滿了他講給我的故事……而一旦播種下了夢想,它便開始生根發芽,並不停地生長、蔓延、擴張。於是,便有了走出大山、總是想飛、嚮往高度、追求完美等一個個夢想。因為總有新的夢想在不斷生成,因而也就一刻也不能停止追求,所以不懈地追求便構成了自己生命的主要歷程……
一
我最早的夢想就是總是想飛。小時候,我總喜歡仰著頭看那些像是懸掛天空中的鷹,它們的背景是那樣的宏闊,不管它們怎樣翻飛,都是那樣的自由自在。
然而,殘酷的現實幾乎打碎了我稚嫩的夢。1966年秋天,由於父親受到“*”的衝擊,我們全家被迫返回農村老家。那時老家的交通和資訊都很落後,既沒有公路,也沒有通電,更沒有電話,同外界聯絡的主要方式還是依靠書信。可是,母親卻不識字,因此與父親的書信聯絡自然就落在了我身上,那一年我九歲。
從一開始的寫信,我就陷入到一種壓力狀態。每次給父親寫信一般都是母親口授我寫,母親的口授大都口語化,雖然聽起來很生動,可是我會寫的字卻有限,因而很難完整地表達出來。所以,我必須把母親所說的話,轉換成我的文字能力所能表達的句子,實在不會寫的字就用拼音代替,但總是感到難以表達母親的意思。所以每次給父親寫信都會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然而,正是在這種壓力下反倒促使我必須要發奮努力學習,以改變那種老是受文字擠壓的窘況。也正是由於有了這種尋求改變的想法,才使我對文字產生了特別的興趣。
夢在高遠(2)
一天,孤獨的我漫無目標地走到了村頭的河邊,恰好碰到一位老爺爺正在捕魚。只見他先把漁網縷好,接著奮力向外拋去,那網便張成一個偌大的軟斗笠,飄悠著落進水裡,在河面上激起了層層漣漪……然後,他便輕輕地拉網,最後突然將網提出水面,只可惜網裡沒有魚。可是他全然不顧,又重新開始縷網、撒網。一網、一網、又一網,不知撒了多少網,始終沒有網到魚。老爺爺看到我失望的神情,便對我說:“別洩氣,孩子!越是不順的時候越要挺住!只要能挺住就準有希望。”果然,時隔不久他一網下去竟網上了十幾條魚,其中有一條好大好大的鯉魚。
這件事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記憶裡,並影響了我的整個生活。以至於在多年以後,每當夜深人靜,由於沉思而難以入眠的時候,或因生活中各種煩惱而輾轉反側時,或在一篇稿子剛擱筆的高興之餘,我總不免要想起故鄉的那條已很久遠的河,那位已離別多年的老爺爺,以及他的那張永不停撒的網……
返城那年我正在上初二,為了避免畢業後再次下鄉到農村,父親便借“落實政策”之機讓我作為返鄉青年直接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