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的是,不知他們在起訴時有沒有想到過,這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那些同樣受到指責的企業的衛道者,不自覺地成為了他們的英雄。朗鹹平的指摘,並不是針對一家一戶,而是以國企改革為背景的分析,掃蕩範圍無限廣泛。既如此,倒不如把它當成龍捲風,勢頭雖強,終不能持久,只要咬咬牙,頂住這一陣,等到風颳去下一家去時,一切又都風平浪靜了。孤身奮戰強勢的龍捲風,阻礙它對競爭對手的迫害,那是救世主的使命,卻不該是商界中作為個體的企業的理智選擇。
透過上述分析,想必這時候再提出沉默於解決公關危機的重要作用,便不該被置疑了吧。
當企業沒有致命的質量問題,或者也談不上在遭遇嚴重品牌危機,而只是遇到了一些來自社會方面不同聲音的質疑時,企業必須作出一個預計,即是否應該給予回應和以什麼樣的方式回應。
發表宣告並非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劑良方。
沉默或許會令人難堪,或許得讓一向大權在握的管理者們忍氣吞聲,但從利弊衡量的角度,沉默確實能夠使企業利益最大化。更何況,此時的沉默,並不就是指無所作為,而僅僅是指在對外行動上隱忍的一個方面而已。因此,無論是韜光養晦的蓄勢待發也好,是退避三舍委曲求全的自保也好,總勝於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壯烈。畢竟,建起一幢大廈並不容易,而要毀掉它,只在瞬息之間,掌握生殺大權的決策者們,不得不三思而後行!
從另一個角度,企業的沉默其實應該與其前期的不沉默相結合,即企業前期如果資訊足夠公開,自己主動說,則勝於最後沉默,也更勝於被動去說。
。。
第一章 沉默策略(2)
沉默策略的應用背景特點為:
首先,企業沒有重大的產品質量等實質性問題;而只是其他方面的問題使品牌受到威脅時;企業的決策者預計闡述的解釋將對抗大多數的公眾情緒(包括消費者情緒、股民情緒等),則可以保持沉默。
其次,當企業解釋的理由與媒體報道的方向不一致,而二者能很清楚地分辨出誰是誰非的問題時,企業處於弱勢時也應該保持沉默。
如某電子學習產品,誇大了其功能與效用,被一家報紙質疑後,如果高姿態迎戰,結果學生知道,家長知道,地球人都知道,企業的產品將有走向衰亡的危險,同時給媒體連續報道創造了機會。
對此,上上之策為:將誇大的廣告宣傳默默收回,當一階段“啞巴”。
第三,當行業專家的解釋對企業不利,而企業也無法找到強有力的反駁證據時;企業也應該保持沉默。
比如,當經濟學家的分析對企業不利,而企業無法找到充分的證據為自己辯解時,企業也應該選擇沉默。
這裡面還包含深層次的理性的選擇的要素,複習一下哈耶克的論斷:
“一個物理學家,即使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只能影響本專業的物理學家。而經濟學家則主要影響外行:政治家、記者、公務員和一般公眾,大眾消費者。”
許多案例表明,在特定情勢下沉默是最好的選擇;沉默能夠幫助企業抵擋暫時的危機乃至避免更大的危機。
當然,沉默策略的基礎是:企業自身沒有過錯,在情況複雜的時候保持沉默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麻煩,否則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第二節 案例
MBO——字面翻譯為管理層收購;在一些人眼裡;一度成為”國有資產被侵吞”的代名詞。
2001年;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鹹平以“炮轟”德隆揚名股市。2004年,“郎”又來了,他以授課人的身份出現在復旦大學總裁高階研修班上;不過將槍口對準新目標;發動三大戰役;響徹大陸。這三大戰役通常被人們稱為:三叩TCL、四問海爾、七敲格林柯爾;其他國有企業也未能倖免被指摘。。
“郎殺手”所過之處,上市公司老闆心驚肉跳,股市因“郎旋風”再掀波瀾。
那一段日子,郎炮轟了國內數家上市公司後引起了連鎖反應:股民的情緒都調動了起來,網路上的評論大多以負面為多;以謾罵居多,MBO專題簡直就是一個洩情口,貼子鋪天蓋地,甭管郎教授的分析是否完全準確,傾向是一邊倒:大罵國有企業的老總。
不妨回顧一下這些網上比較有代表性的貼子:
西風廋馬:少數人以產權改革之名,行掠奪國家財富之實,侵害多數人利益。郎鹹平現象,既是他橫刀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