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2 / 4)

小說:歷史的心智 作者:浪劍飛舟

掉你的人多了,你必定就很危險。”

田需受到魏王的器重,一定具有他取得魏王器重和賞識的某方面能力。然而,不管田需的個人能力有多大,都不能必然地保證他長久地受到君王器重,因為魏王作為一國君主,他處在國家政治活動圈的中心,受到許多公侯大臣和左右侍臣的拱圍,他必有自己身邊的一批親信之人,這些人物參與他的決策和用人,影響他對事物的判斷,甚至會動搖他的某些既成觀念,田需如果不能爭取到這批人物的認可和支援,那他們必然要在魏王面前詆譭田需,最後勢必動搖魏王對田需的信任,使田需失去已經獲得的寵信地位。

楊樹是一種易生之物,但它一經栽下,卻經不起一人的拔除,要想使它生存下去,就必須戒除任何人的拔除。同樣,田需雖有贏得君王重用的能力,但他也經不起人們的詆譭,要想取得君王的長久信任,也必須防止人們在君王面前的詆譭。惠施把這一道理明白地告訴了田需,從而教給了他一種實用的保寵之方。

惠施的保寵之方向人們無意間透露了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它告訴人們,一個人在社會上受器重的程度,不僅取決於他的個人能力,而且取決於他與周圍世界的人際關係,取決於他聯絡大眾的程度。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保證個人的潛在能力得以在社會上實現。

我們還應看到,人是一種自覺能動的生物,他不僅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而且具有為生存而改造環境的能動性,他和楊樹的生存還不完全一致。然而,惠施對田需的告誡,僅僅注意到了人必須適應環境的方面,卻忽視了人可以改造環境的方面。它一味勸導人們善待君王左右,雖然指出了社會生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但這種勸導有可能使人誤入一味投人所好、追求八面玲瓏的處世之道,使人最終喪失真實的自我。一個喪失了真我、扭曲了自我本性的人必定不會大作為於社會,因為他們為了保證自我對周圍關係的適應,總是捨得把個人有限的精力投注於對自我靈魂的戕伐和對自我行為的設計調整上,既沒有大作為的氣魄和自信,又沒有抗拒外在壓力的決心和韌力,他們事業的成功和人生價值的獲得反倒是難以思議的。

惠施:“投票”慘敗,理證反常

張儀一度做過魏國之相,這期間惠施也參與魏國之政。《戰國策?魏一》和《韓非子?內儲說上》記載,張儀準備聯合秦、韓而進攻楚國,惠施卻主張與楚息兵罷戰,二人為此爭論了起來。群臣都倒向張儀一邊,認為攻打楚國有利,魏王於是準備採納張儀的意見。惠施入見魏王說:“對於一般的事情,贊成的和不贊成的大約人數對半,何況對於大事呢!聯合秦、韓進攻楚國,這是國家的大事,群臣卻都贊成,這大概是進攻楚國的好處非常明顯,並且群臣的智力非常相同吧?但現在攻楚的好處並不十分明顯,而群臣的智力又不會相同,這說明有一半意見被堵塞了。那些劫持君主的人,本來就會使君主失去一半人的意見。”

張儀和惠施當著魏王的面進行對楚政策的大辯論,可以說,張儀關於攻楚的意見被群臣“全票透過”,惠施對群臣的“表決”無可奈何,事後卻對這種“表決”提出了異議。

惠施運用邏輯推理手段向魏王分析指出了這次表決結果的反常。他認為,只有攻楚的好處非常明顯,並且群臣的智力非常相同時,群臣才能對攻楚的意見一致贊成。提出了這一基本前提後他指出,現實情況是攻楚的好處並不十分明顯,因為魏王就此事徵詢群臣意見,本身就說明他對攻楚之利尚在疑惑;同時,群臣的智力不會非常相同。這些情況表明,現實中不具備上述基本前提得以成立的條件,那麼,按照常理,群臣對於攻楚的看法絕不會完全一致的。

惠施認為,全票透過的表決結果違背了事情的常理,說明反對攻楚的意見被人堵塞了,而堵塞不同意見的人由於能給君主造成一種人人贊成某事的印象,在沒有經過充分討論的情況下就促使君主對該事拍板定案,因而可以視作對君主的劫持。

惠施在表決結果於己不利的情況下,轉而對錶決本身提出質疑,表現了政治手腕的極大靈活。我們難以知道魏王對攻楚一事的最後處理結果,但從惠施的質疑中卻能悟出一些道理。

對於一些重大的政策分歧,人們只有在不同意見的爭論中辨清是非,識別優劣,才能做出比較合理的選擇。那種一致贊成、全票透過的現象如果出現在不同意見的爭辯之前,自然省去了論辯的麻煩和鑑別的困惑,但卻是違背常理和極不正常的事情。它取消了決策人對不同方案進行鑑定和選擇的可能機會,難以保證決策方案的最佳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