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三年並不是朝廷的法令,但在一些士族裡,是必須要嚴格執行的,比如白葉城裡的董家,就是一個例子。
董家是個古老計程車族,聽說他們的先祖是漢朝的董仲舒。這一代的家主叫做董王。
董王這一生可以說是又坎坷,又榮光。董王少時才思敏捷,寫得一手好文章,又是士族身份,正是朝廷所需要的人才。
董王三十歲那年,有人向朝廷推薦他當一名外臺正令史。正當董王準備上任的時候,他的母親死了。不得已,董王只好辭職,去野外守孝三年。
沒想到,三年孝期剛滿,董王他父親又去世了,只好繼續守孝,又是一個三年。
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爺特意安排,讓他享有孝名。反正,董王家中長輩剛好每三年死一個,後面分別是他祖母、祖父、長兄。
因為董王長兄無子女,董王依禮教規定,也得為長兄守孝。也就是說,自三十歲起,董王在野外足足守了十五年的孝。
別人是三十而立,董王是三十而守。
在守孝期間,董王的事很快就傳開了。朝野為之震驚。司馬昭曾經派重臣賈充來慰問他。
董王守孝時,在野外住的那間小屋子,成了當時名士們的打卡之地。我也曾慕名而去,一探究竟。
董王長得很清秀,可惜眼睛有點毛病,一聽到人的腳步聲,就自然而然地流下眼睛。聽說是多年哭喪形成的條件反射,想不哭都不行。
我是真心佩服董王。他的日子太枯燥無味,除了我們這些好奇的來訪者,平日裡只有一個老僕,來給他送飯菜。
我知道自己肯定無法做到十五年如一日,獨自一人在野外守孝。別說十五年了,兩個月我都會瘋掉。
就在半年前,我去白葉城買賣東西的時候,聽說董王十五年的孝期已經滿了。
但是沒想到董王剛回到家中,不到一個月就去世了,據說是死於水土不服,他已經習慣了野外守孝的生活。關於守孝這件事我曾和師叔談起過。
“師叔,假如你百年之後,想讓誰為你守孝?”我半開玩笑地問道,心裡知道師叔是不會讓徒弟幹這種事。
果然,師叔輕蔑地說道:“守個嘚。”
“嘚是什麼意思?”
“嘚是一種毛,一種長在野外的毛。”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有嘚這種毛,聽得一臉茫然,但師叔接下來的話更讓我震驚。
“我死之後,麻煩在身上撒點胡椒粉,用大火烤熟,放入秋水之中,隨波流入大海。”
“啊!這是為什麼,師叔。”火葬、海葬我也聽說過,但為什麼要加胡椒粉,百思不得其解。
師叔站起來,望著東方,嘆了口氣,說道:“我這是在效仿落的做法。”
“落?落是誰?”
“那我給你講講落的故事吧。”聊著聊著,師叔範劍又給我講了關於落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鯨生活在苦海里。這群鯨有個大王叫做落。它們原本過著很快樂的生活,愜意地吃著苦海里的魚。
但是有一天,落的臣民向它訴苦,“大王,最近苦海里的魚越來越少了,我們已經餓了好幾天。再餓下去,我們就要吃土了。”
落覺得很奇怪,便找到魚的大王——九。
“阿九,很久以前,你們魚族曾在神靈的見證下,和我們鯨族簽下契約,世世代代作為我們的食物。
如今,偌大的苦海里卻看不見你們魚族臣民們的身影,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魚族準備要背信棄義了嗎?”
“親愛的落大王,你所有不知,並不是我們魚族背棄了契約,而是我們現在也很困難。落大王,你應該知道,我們魚族和蝦米族也是有契約的。
現在,蝦米們都躲起來,不讓我們吃。很多適齡的魚青年,因為食物困難都不敢結婚生魚。沒有足夠的後代,我們怎麼能餵飽鯨族呢?”
聽了九的話,落若有所思,又找到蝦米族的大王——天。
得知落的來意後,天更加委屈,帶著哭腔說道:“尊敬的落大王,這事可不能怪我們蝦米族。要怪只能怪你們鯨族。
你該知道,我們蝦米族主要靠你們鯨族死後的腐肉為食。可是,自從你們鯨族使用抗氧化劑後,死的越來越少,生的越來越多。
近幾年來,我就沒見過一頭鯨乖乖地死去。由於缺乏腐肉,我們蝦米族數量在快速下降,而你們鯨族數量一直在增長。
我記得一萬年前,你們鯨族總共才五十多頭,現在已經有三千多頭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