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唐太宗的其他方面呢?”
“李世民除了武功,當然還有文治。不過,在說李世民的文治之前,先說下貞觀一朝的君臣關係。
在君主制下的古代帝國,君臣關係類似於老闆和打工仔。帝國的唯一決策者是君主,但君主一個人無法治理偌大的帝國,他需要龐大的團隊——臣去推行和落實決策。
如果君主和大臣的關係處理的不好,相互猜忌,不僅是決策難以推行,甚至會發生造反生亂的事情。但李世民在處理君臣關係方面,堪稱典範,是古代政治史上的童話。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和大臣們討論前朝過失時,感慨地說道,歷來臣子對待帝王,多是順從而不敢違背,常用甜言蜜語來博取帝王的歡心。
但你們對我,不得隱瞞己見,要大膽說出實情,及時糾正我的過失。
然而,長孫無忌、唐儉等人上去就是一道馬屁,說陛下用聖德教化,使國家強盛,天下太平。在我們看來,您沒有什麼過失。
但另一個大臣劉洎卻說道,不久前有人上書進諫,其中有些言辭內容不合陛下的心意。
你當場就板著臉,追根盤問,問到上書言事之人啞口無言。陛下你這個態度恐怕不是在鼓勵進諫。我擔心將來敢於進諫的人會越來越少。
李世民當場大笑,說道,你說的很對,我下次一定注意這一點。只要不是惡意誹謗、造謠,言者無罪聞者足戒,這一點對古代君主來說,極其重要。
貞觀六年,有天傍晚,李世民準備大宴群臣。中午喝過酒的尉遲敬德進來後,突然火冒三丈。
因為他的座位被排在後面。特別是坐在尉遲敬德前面的人,無論功勞和官職都不如他。這事情肯定是負責宴會的官員不注意,造成的小過失。
可是尉遲敬德仗著自己功高,當場就對著那個大臣怒吼,你他孃的有什麼資格排在我前面?
看尉遲敬德的架勢像要揍人,任城王李道宗就上來勸架,拉了拉尉遲敬德,想要化解此事。
誰想,這尉遲敬德的脾氣實在太過火爆,酒勁一上來,當場就一拳砸向李道宗的眼睛!
像尉遲敬德這類在戰場上的猛將,拳頭打出去的威力十分強大。李道宗的眼睛立刻紅腫起來,差點就報廢了。旁邊的武將們見狀,嚇得趕緊把尉遲敬德拉開。
很快,李世民進來了。面對飛揚跋扈的尉遲敬德,李世民立刻變臉,陰冷地當眾說道,我讀史書時,對漢高祖劉邦誅殺功臣,是持有批評態度的。
我真心希望能與各位共享富貴。可敬德你竟然如此膽大妄為,我便想到,韓信、彭越被漢高祖劉邦殺掉。也許有應殺的理由,未必是劉邦不念舊情,兔死狗烹。
國家的治理就是靠賞功和罰過而已。敬德你可要好自為之,不要將來後悔莫及!李世民這番話嚇得尉遲敬德趕緊跪下求饒。
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既是皇族又是功臣。按照當時律法,尉遲敬德應該給予流放五年。但李世民還是強忍心中怒火,只是發出下不為例的警告。
又是貞觀六年的事情,朝堂上,大臣們紛紛請求李世民去泰山封禪。這件事,李世民早就想去做了。
泰山封禪對君主來說是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按照君權神授的說法,封禪實際上是君主向天上的神表示答謝,並做述職報告和下一步工作計劃。
當然,具體是那個神聽取彙報,古書上沒有說的太清楚。按照西遊記的描述,論理應該是玉皇大帝。
就在這時候,一個不合群的愣頭青站出來,反對去泰山封禪。這個愣頭青就是魏徵。
他反對的理由是去泰山封禪太花錢,太形式化。如今天下剛平定,經濟還沒有恢復過來,應該一律從簡。要祭拜天神,在長安城中拜一拜就行了。
說著說著,魏徵就把楊廣的反面例子舉出來了,說他年年帶著十幾萬人去旅遊,勞民傷財,無節制地揮霍國力,陛下應該以此為鑑。
老實說,李世民當時心裡是非常不爽的。但他還是忍住了,並採納了魏徵的意見。後來泰山封禪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老實說,臣子反對皇帝去泰山封禪,這麼大的事是有掉腦袋的風險的。但魏徵就是敢說,李世民居然還採納了。
可以說,在貞觀一朝,君臣之間確實做到有話直說,實話實說。這點非常不容易。
李世民在君臣關係上,有三個特點,對不同聲音虛心納諫,對有功之臣重獎輕罰,對自己剋制約束。
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