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蒙元內鬥之忽必烈的改革(1 / 1)

在眾多蒙古貴族中,忽必烈是個旗幟鮮明的改革派。 在政治體制上,他基本上採納了劉秉忠、許衡等人的建議,逐步推行“漢法”,大量沿襲和改良宋、金的體制,實行了三權分立,對大蒙古國原有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比如,他設立御史臺,並全面加強御史的地位,負責“糾察百官善惡”,諫言“政治得失”。 又比如,他首創推行行省制,使得地方行政更加規範化和集中化。 在經濟上,忽必烈發行紙幣,推廣棉花種植,鼓勵商業發展,重視水利建設。 在用人上,忽必烈不拘一格。凡是有才華的人,忽必烈都給予重用,不問民族,不問出身。 比如,史天澤、劉秉忠、姚樞、盧世榮、趙璧、楊惟中、張德輝、竇默等漢人都是忽必烈時期的重臣。 其中,史天澤官居中書右丞相、樞密副使,手握軍政大權,可謂是忽必烈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劉秉忠以布衣身份,長期陪伴在忽必烈身邊,為他建造了上都和大都兩座都城。他病逝後,忽必烈感其功,封為三公。這是元朝很多大丞相都沒有過的待遇。 而負責幫助忽必烈理財的色目人權臣——阿合馬,原本不過只是一個奴隸。 在軍事上,忽必烈設立樞密院,負責全國軍務。自鐵木真以來,一直沒有專門設定統領全軍的機構。樞密院的設定,標誌著蒙元軍事制度的逐步完善。 忽必烈還大量組建漢軍。就連他的侍衛親軍都是漢人為主。漢將董文炳、李伯佑等人都曾是忽必烈親軍的大首領。 總而言之,忽必烈堅持改革,籠絡人心,取得北方漢人,特別是北方漢族大地主、大世候的廣泛支援。 因此,他能打敗阿里不哥,以及平定海都等人的叛亂。這也是後來忽必烈能夠統一大江南北的關鍵。 1261年6月,南宋大將劉整因為是北方人的身份,在南宋朝廷中受到排擠,又遭到呂文德、俞興的告狀,擔心被權相賈似道治罪,以瀘州15郡30萬戶投降大元。 之後,劉整又向忽必烈獻上攻宋之策。 本來,大元朝廷對攻宋一事分成兩派,意見相左。 一派認為南宋奸相當權,排斥異己,任用庸才,賞罰失律,治軍迂腐,應當發兵攻宋,統一中原。 另一派認為南宋依靠長江,採取堅守政策,難以攻滅,應當以蒙哥之死為鑑,不宜攻宋。 忽必烈對此也是十分猶豫,難以抉擇。 但劉整率部投降並向他獻策,給了忽必烈信心。 當下,忽必烈便讓劉整訓練水軍,準備攻宋。 1268年,忽必烈令史天澤督軍,派劉整、阿術率軍攻打襄陽,時隔十年後再次攻宋。 1274年,襄陽守將呂文煥也降,並自請為攻宋急先鋒。 忽必烈大喜,厚待呂文煥及其家族。 之後,在呂文煥派使者勸說下,很多南宋將領先後投降大元。從此,南宋再無翻盤機會。 1275年2月,呂文煥率大元水陸聯軍,於蕪湖擊潰南宋主力水軍。 當年11月,伯顏、董文炳、阿剌罕分兵三路,劍指南宋都城——臨安。 1276年初,元軍剛進軍至臨安附近的皋亭山。 南宋太后——謝道清便帶著三歲的宋恭帝不戰而降,奉上傳國玉璽。 之後,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等人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持續抗元。 1278年4月,宋端宗病死。陸秀夫等人又改擁立幼主趙昺為帝。 然而,南宋的形勢是每況愈下。 1278年,陸秀夫等人被迫退守廣東崖山一帶。 1279年初,張弘範在崖山海戰中擊潰南宋最後的力量。 絕望之下,陸秀夫抱著8歲的幼主趙昺投海而死。 同年,曾經讓蒙軍先鋒大將汪德臣,蒙古皇帝蒙哥殞命城下的釣魚城軍民,也到英雄陌路的時候。 自1268年,元、宋再次開戰起,川蜀之地中唯有釣魚城堅守11年不倒。城頭上始終掛著大宋的軍旗。 歷史上,有些不為人知的小城,卻是侵略者的噩夢。十多年前,蒙哥的大軍攻不下釣魚城。現在,忽必烈的大軍也不行。 當然,守將早已不是王堅,而是王立。 然而,釣魚城軍民的堅守,到了1279年,已經沒有了任何的意義。 此時,不單是川蜀,整個南宋朝廷僅剩此孤城! 圍攻釣魚城的元朝安西行省左丞——李德輝,不斷將元軍的捷報射入城中。 堅守孤城的王立屢次登高遠眺,不見援軍任何蹤影,早已絕望。 忽必烈聽聞釣魚城依舊不能攻下,親自下詔,派出使者向王立承諾。 若開城獻降,不計舊仇,不追究城中一兵一卒責任,不屠殺城中一民。 王立見詔,泣之,當即開城獻降。 在獻降當天,城中二十四名南宋將領相約朝臨安方向拜了拜,集體自刎。 當年,南宋亡。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