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回來,譚府請的這位楊開旗先生確實很開明,比之前動不動就體罰我的周老先生,不知道心地善良了多少倍。 楊先生把今天要講的《四書章句集註》這一段,詳細解讀後,接著便告訴我們應考之道。 比如,“如切如搓者,道學也……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這一段,他會告訴我們兩個關鍵點。 假如要考這一段,考官大概會從哪些角度出題。和這段有關的聖賢之語有哪些。這些是一定要背熟,並寫在八股文裡面的。 說真的,楊先生不但人好,其授課水平,要比之前那個周老先生,也要強上好幾倍。 可惜,他今天面對的,是不解琴聲的兩頭牛。 就在楊先生滔滔不絕時,石鱗一隻手伸進書桌下面的書櫃,開啟書包,拿出一本小說《西遊記》,在偷偷看。 我見狀,那也不用客氣了,便從書包裡拿出一個鴨蛋,心安理得地開剝起來。 剝完後,再用掌心夾著,放到嘴邊,“咕嘟”一聲,吞了進去。 石鱗給我做了個手勢,表示他也想要一個。我便摸摸索索,從書包裡又掏出一個鴨蛋,遞給他。 而授課的楊先生,不知道是看不見,還是熟視無睹。反正,他不受任何影響地,把今天的課教完了。 “好,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你們都聽懂了嗎?” “聽懂了。” 我們兩人,在下面齊聲應道。 “那好,接下來進入自習階段。你們有什麼不懂的,可以問我。” 說完,楊先生也不再理會我們,坐下來,從自己的書包裡,拿出一本小說,也看了起來。 一會,石鱗見我一個人,在無聊地啃鹹魚幹,便說道:“走,我帶你去一個地方看看。” 他帶我去的地方,就是譚府的小藏書閣,離授課的書房不遠。 譚府的藏書可真多啊。 屬實驚呆了,當時沒見過世面的我。 書閣裡面有儒家經典,有史學著作,但更多的是各種各樣的小說。 一眼望過去,那些我比較熟悉的《隋唐演義》《三俠五義》《兒女英雄傳》《永慶昇平》等等這些小說,映在眼底。 以前,每到香噴噴飯店沒客人時,我父親一聽到街上有人說書,定會拉著我的手,一起去聽。 說書人講的故事,早就忘了。 唯一印象深刻的是,說書人講完一集後,必定喊道,“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通常在這時,說書人會把前面裝銅錢的小木筒一搖,然後瞪我父親一眼。 他的意思,連我也明白。 你們爺倆已經白聽了兩回,是該給賞錢的時候了。 我父親見狀,只好靦腆地拉著我的手,從人群中鑽出來。 說書人希望聽眾們都給賞錢,越大方越好。 而像我父親這麼摳門的,卻只想白聽故事。 其實,大家都挺不容易的。 “這些小說,我都可以看?” “那是自然。” 我聞言,不禁大為興奮,拿了那本《三俠五義》,就和石鱗走回書房。 一時間,我們師生三人,都在靜靜地看各自的小說。 一會,我看授課先生比我們兩人看得更加入神,便起了好奇心,躡手躡腳地走過去,想知道楊先生看的是什麼小說。 只見那楊先生看得面紅耳赤,十分著迷,時不時還伸出舌頭,舔了下有點乾的嘴唇。 再看他手裡那本小說,是那種很簡陋的手抄本,上面的封面上寫著三個字——“杏花天”。 就在這時,楊開旗終於發現了我。 他好像嚇了一跳,趕緊用衣袖遮住那本《杏花天》,再把《四書章句集註》壓在上面。這才板著臉斥責我。 “我讓你們自習。為何不好好看書,跑來跑去的,成何體統?” “先生,我有些地方看不懂,就過來請教先生的。” 看我手裡拿的是《四書章句集註》,楊先生的神情才鬆緩下來。 “嗯,以後提問,就站起來問,不用走來走去,知道嗎?” “知道了,先生。” 我趕緊隨口問了個問題,便坐回自己的位置上。 我總感覺,那本《杏花天》應該對科舉考試大有益處。否則,楊先生也不會看得如此著迷。 可惜,我在譚府的藏書閣裡,卻找不到那本《杏花天》,甚是遺憾。 漸漸,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不但見到石鱗的母親——徐夫人,譚府的管家陳夜玄等人,還深得她們歡心。 大概,她們也想石鱗有個伴吧。 而石鱗的父親,我卻一直沒見著。 聽石鱗說,他父親長期駐紮在通州。偶爾回家的時候,恰逢又是楊先生的休假日。我便見不著。 在譚府學習八股文的時光,是我學習生涯中,最快樂的時光。 每天,我負責在書包裡放吃的。石鱗負責提供小說。而楊先生在講完他的課後,便照例放任我們自流。 甚至到後來,他也加入我們。大家一起吃著小吃,看著小說,十分自在。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