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文明的第三階段(1 / 1)

雷老俠喝口茶,歇了一會,接著說道:“但是洋務派骨子裡還是看不起洋人所謂的議會制度。他們所謂的師夷長技,主要還是購買洋人火器為主。 洋務派最主要的領袖人物李鴻章說過,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 日本明治維新後,不但政治制度照搬照抄歐美列強,連生活習慣、服裝都在盡力模仿歐美。 有一次,李鴻章和日本外交官森有禮見面,問道,閣下對貴國舍舊服、仿歐俗,拋棄獨立精神而受歐洲支配,難道一點不感到羞恥嗎? 森有禮答道,毫無可恥之處,我們還以這些變革感到驕傲。這些變革決不是受外力強迫的,完全是我國自己決定的。我國自古以來,對亞洲、美國和其他任何國家,只要發現其長處,就要取之用於我國。 從兩人的對話中不難看出,洋務派當時學的只是西方的皮毛,而日本是在認真學習其精華。 後來,清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加上後來的臺灣軍民,投入超過三十萬。日軍總動員兵力有二十四萬人,投入戰場的兵力有十七萬人。 這一次又是大清慘敗,清軍陣亡三萬兩千人左右,潰逃者無數。而日軍死亡的也有一萬三千人,但是陣亡的不多,至少有數千日軍感染了臺灣的瘟疫而死。 此役,購買了洋人軍火的清軍依舊是紙老虎。北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而陸軍基本上就是一路潰逃。清軍在戰場上的表現還遠不如臺灣軍民英勇。 此戰敗後,清廷被迫賠款割地。這不但宣佈洋務派的師夷長技以自強失敗了,又再一次刺痛了國人的心。 許多人都在反思,為什麼我們的國家會如此積弱,處處被人欺負。 思索很久,他們得到一個答案,延續兩千餘的帝制到了現在,已經腐朽透頂了,完全跟不上時代,必須要變法,建立一個強大的共和政體。 在路徑的選擇上,這些反對帝制的仁人志士們又分成兩派。 一派主張像英國那樣,透過立法手段限制君主的權力,爭取不流血,或者是少流血,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共和政權。 另一派主張像法國那樣,透過大革命的手段,將君主送上斷頭臺,必須要流血,才能建立民主、自由、平等的共和政權。 主張學英國的就叫做維新派,主張學法國的就叫做革命派。 此外,除了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還有堅決維護帝制的守舊派,而且守舊派的力量最為強大,特別是初期。 這是因為明、清兩朝幾百年來,為了皇族的利益,推行八股取士、閉關鎖國、文字獄等愚民、奴化政策,限制了言論,禁錮了思想。特別是在官員中,忠君思想已經深深打下了烙印。 洋務派雖然也鄙視守舊派的迂腐,但在維護帝制的問題上,卻和守舊派是一致的立場。 也就是說,在帝制上,守舊派和洋務派是一夥的,而和他們相對立的便是維新派和革命派。這就是洋務派的張之洞為什麼要出手鎮壓唐才常。 而維新派和革命派雖然目標一致,都是為了建立共和政體,但在建立的途徑上有重大的分歧,前期採取了互不合作的態度。 由於缺乏盟友,勢單力薄的維新派發起的戊戌變法失敗了。但是,戊戌變法推動了新式學堂、新式報刊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啟蒙了民智,傳播了民主思想。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清廷再次被列強按在地上摩擦,被迫簽訂《辛丑條約》。這一次,連許多守舊派和洋務派也看出來,中國再不改革,真的要被滅亡了。 在官員們不斷上書下,慈禧在1901年1月,被迫宣佈實行新政,想要參照日本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共和國。這是一次加強版、改良版的戊戌變法。 隨著時間推移,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的守舊派和小變即可的洋務派,人數越來越小,力量越來越弱。而主張立憲的維新派和主張推倒重建的革命派的力量越來越強。 在此消彼長下,革命派已經等不及清廷的慢吞吞改革,發起了辛亥革命,直接推翻兩千年帝制。整個過程大致如此。” “那我可不可以理解為,大清屢屢被列強欺凌,主要是君主制延續的時間太久了?” “沒錯,據我所瞭解,中國是堅持君主制時間最長的國家,長達兩千多年。 秦是第一個建立君主的。在它之前的夏、商、周雖然也有國君。但他們的國君實際上是聯盟首領,推行的是盟主制。 以周朝為例,東周時,各路諸侯都按時朝拜,定期進貢,周天子還能指揮得動各方諸侯;西周時,由於實力衰退,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 諸侯國之間開始互相征伐,爭奪地盤。他們透過會盟來推薦盟主。盟主根據盟約可以處理諸侯之間的矛盾。兩百餘年時間裡,先後出現五個較大的盟主,史稱為春秋五霸。 雖然這時候,周天子還依然存在,但徒有虛名。真正行使天子實權的實際上是推薦出來的盟主。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