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平靜了下心情,便說起,來找我師父的原委。 事情要從昨天說起,光緒皇帝在康有為走後,又單獨召見了楊銳。 在書房裡,光緒皇帝把九月十四日與慈禧太后見面的情況,說了個大概。 據楊銳所述,慈禧這一次大發雷霆,不但斷然否定成立懋勤殿的設想,還把光緒皇帝在前段時間裡,做的那些令她不滿的事,重提了一遍。 特別是,光緒皇帝未經她允許,下詔將禮部尚書懷塔布、許應騤、堃岫、徐會灃、溥頲、曾廣漢等六大臣革職一事,最令慈禧太后不滿。因為這六人都是慈禧太后的心腹。 這一天,慈禧足足訓了光緒皇帝半個多時辰,說他“膽大妄為”,還說朝中親貴重臣,無一人支援他的新政。 還說要懲治一、兩個“結黨私營,莠言亂政”之人,隱隱指向康有為、梁啟超。 其訓話用詞之嚴厲,前所未聞。 而且,據安插在頤和園中的線人密報,慈禧當天晚上還急召榮祿、剛毅入頤和園議事。但具體議了些什麼事情,不清楚。 講完這些後,光緒皇帝便將準備好的密詔,交給楊銳,讓他和譚嗣同等人出宮,與康有為商議應對之策。 為了不惹人注目,“軍機四卿”中最年輕的林旭留在軍機處。他們三人則趕緊出宮,與康有為等人議到深夜。 譚嗣同講到這裡,我師父突然問道:“陛下的密詔呢?在你身上嗎?” “在康先生身上。密詔大致的意思是說,太后不再支援變法,也不想罷免守舊派大臣,而啟用維新派。朕幾次相勸,卻適得其反。如今,事權不在朕,變法之事舉步維艱。 倘若再提變法之事,激怒太后,恐怕連朕的帝位都不保。如此困局,爾與康有為、譚嗣同、林旭、劉光第等人妥速籌商化解,使變法不至於停滯,使中國轉危為安,化弱為強。朕實不勝十分焦急翹盼之極。” 說完,譚嗣同忍不住淚流滿面,低頭抽泣。我和師父相視,心中都是大為震驚。看來,慈禧是真的打算中止變法了。 一會,我低聲問道:“那昨晚,你們和康先生商議出什麼好辦法?” “康先生以為,此時是非常時期,只能行非常之法——借九月二十八日天津閱兵之機會,殺賊劫後!” “殺榮祿,劫持慈禧?” “正是!就如同史上的高平陵政變、神龍政變一般。此役,不但要殺榮祿,還要殺慶親王奕匡、殺禮親王世鐸、殺剛毅、殺楊崇伊!” 譚嗣同一口氣說了五個殺字,殺氣畢露。 我和師父又相視一眼後,繼續問道:“這次天津閱兵,會有多少守衛隨同?” “兵部尚書剛毅原先的方案中,是三千守衛。陛下為了節省開支,減為一千五百人。今天一早,康先生已經派其弟康廣仁,去邀請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大人,再次入京商議大事,準備借天津閱兵的時機,用他的新軍一舉擒下後黨首領。此役若成,從此我們便掌握實權,再無阻力。” 原來如此。 我心中暗忖:聽聞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的新軍有七千餘人,戰鬥力又強。如果是突然發起奇襲,吃掉一千五百名守衛,倒也不是什麼難事。 我突然又想起,那天在亭中,康有為和袁世凱那番親熱的表情。怪不得康有為一直極力拉攏他,原來他早就相中了袁世凱參照德軍訓練的七千餘新軍。看來,康有為這個想法,在心中謀劃已久。 可這件事,譚嗣同為什麼要來找我師父商量? 正當我疑惑時,一直聆聽的師父已經開口問道:“那我和老俠在這次的殺賊劫後的計劃中,要做什麼?” 一時間,譚嗣同沉默起來。 “復生,你我義結金蘭多年。你有事,便是我有事。你儘管說,我大刀王五豈是避險之人!” “復生,我也一樣。” 譚嗣同深深吸一口氣,說道:“此計劃中,有兩件事需要大哥和老俠幫忙。按照康先生的計劃,袁世凱入京後,由我先去和他密談,把殺賊劫後的計劃告訴袁世凱。 若他同意,便安排陛下再單獨見他,以定大策。但萬一,袁不同意。則將其及隨從全部殺之,免得計劃洩露,害了陛下。此乃第一件事。” “你是說,康有為也不確定,袁世凱能和我們一條心?” “康先生說,袁世凱深明大義,又支援變法,九成會應允。但畢竟是敵強我弱,萬一他臨陣畏怯,便只好殺之滅口。” “袁世凱來北京,一般帶幾個隨從?” “康先生說,一般僅有兩人而已。” 我師父點點頭,說道:“嗯,這第一件事不難。第二件事呢?” “倘若袁大人答應殺賊劫後計劃,主要讓他清理隨行的一千五百守衛。殺榮祿,劫持慈禧的事情便由我們來做。到時候,我們的人便穿上軍服,混入袁大人的軍營中,身上藏好匕首。 那一天,陛下和慈禧進入小站軍營視察時,我們就動手,第一個要殺的就是榮祿。畢竟,榮祿對袁大人有恩。我們來動手好一些。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