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這次要成立的懋勤殿,和原先的制度局比起來,有什麼調整之處。” “除了制度局名單中原先的梁啟超九人,懋勤殿成員再增加三個滿人。康先生認為太后之所以堅決反對制度局,主要是原先名單中沒有漢人。再一個是制度局的名稱太洋化,引起她反感。其他的,與制度局無異。” “按照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決規則,這懋勤殿成員中只要有八人同意,便可擬定國策。 這增加的三個滿人,即便全是後黨之人,也不過是花瓶而已。恐怕,太后還是不會同意的。” “我也是這麼想。可如今變法之路十分艱難,如蝸牛緩行,何時才能真正建立起議會制度。依康先生所言,這設立懋勤殿乃是變法之重。無論如何,也要再次爭取一下。” 譚嗣同悠悠地嘆了一聲。 我點點頭,問道:“那你們議的第二件事是什麼?” “康先生想要聘請百餘名東西各國的政治專家,擔任我朝變法之顧問,並從中挑選其優秀者,授予各部、院的要職。為此,康先生還列了一個聘請洋人的名單。” “康先生要請洋人來當官?” “沒錯。” 聘請洋人在各部、院當朝廷命官,倒不是什麼破天荒的事情。從咸豐三年起,大清海關總稅務司的主官一直就是英國人擔任。 其起因要從小刀會起義開始說起。咸豐三年,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在上海起義,很快佔領上海城。 當時,位於上海港的江海關官員害怕被殺,全跑了。江海關是中國當時八大海關之一,進出口的貿易量很大,來往船隻很多。 官員們一跑,不但朝廷收不上關稅,港口也無人管理。商船不受管制,自由出入,造成秩序非常混亂。 洋人們一看,這麼亂可不行,便聯合向清廷商議,由英、法、美三國各自出人,組成臨時機構,替清廷暫時管理江海關。 這個時候,清廷連整個上海都丟了,哪裡管得了小小的江海關,便爽快地答應了。你們洋人愛怎麼管,就怎麼管吧。 咸豐四年夏天,英、法、美三國成立了臨時機構,正式接管了上海港的江海關。 到了咸豐五年二月,小刀會起義被清軍和法國軍隊聯手平定。上海被收復了。 就在這時候,英、法、美三國成立的臨時機構,將這近一年時間裡,收到的七十多萬兩關稅,一分不少地移交給上海道臺吳健彰。 這件事讓清廷震驚了。 老實說,這筆錢,清廷原先都不打算要。沒想到,洋人會主動給。 更讓清廷意外的是,相比同一時間段,洋人代管時期收到的關稅,是原先的好幾倍。 這既說明洋人守信,也說明之前的清廷海關官員無比貪婪,把大部分關稅收入都中飽私囊了。 從此,清廷便嘗試著將海關交給英國人管理。 到了同治二年,英國人羅伯特·赫德成了第二任洋人擔任的總稅務司。 赫德管理海關期間,全面最佳化了海關管理制度,推行高薪養廉和強化監督兩項措施,讓海關成為清廷當時最廉潔、最高效的部門。 即便讓英國人主政海關喪失主權,即便要付給赫德和他的洋手下們的薪水很高,但清廷依舊願意讓赫德管理海關,生怕他辭職。 因為,在赫德管理下,海關收入年年上漲,從道光十四年的一百六十多萬兩,漲到四千多萬兩,佔到清廷國庫收入的三分之一。 因此,清廷不斷給赫德提升官銜。同治三年,他被加封了按察使的虛銜。到了光緒十五年時,赫德已經成為正一品的大員。 但洋人在清廷當大官,也就赫德這個特例。 如今,康有為要請這麼多洋人來顧問,授予要職,這力度的確過猛了一些。 想到這些,我不禁咋舌,說道:“百餘名洋人,是不是太多了。” “我們幾人也這麼想。可康先生已經等不及了。他說,現在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變法之事越快越好。只須三年,我們就可以完成變法。 屆時,中國必定蒸蒸日上,凌駕於萬國之上。現在的問題在於官員們太迂腐,又沒經驗,必須要引進精通變法之道的洋人才行。” 說到這裡,譚嗣同突然停頓了一下,皺了皺眉頭,吞吞吐吐地說道:“可,可康先生計劃聘請的外國人名單中,第一個是,是伊藤博文。” “什麼!” 聽到康有為要邀請伊藤博文,我彷彿被電擊一般,震驚無比。 伊藤博文是日本第一任首相,也是甲午戰爭的發動者,馬關條約的簽約方。 在世人眼中,伊藤博文是頭號敵人,雖然此刻他已辭掉日本首相的職務。 而康有為居然想要請他來幫中國變法,是瘋了嗎? “你說的不是真的吧?” “是真的。” “你們已經把洋人名單報給了太后?” “還沒有,今天上午,除了梁啟超支援康先生,我們五人都反對請伊藤博文參與中國內政。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