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年,鐵木真徹底消滅了敵對勢力——蔑兒乞部和乃蠻部聯軍,正式統一蒙古各部,被蒙古貴族們共同推舉為“成吉思汗”。 同年,他建立了大蒙古國。這個新生帝國因為統一,而逐漸走向強大。 後來,鐵木真及他的後裔們,也被稱為黃金家族,開始四處擴張,先後消滅四十個國家。最盛時期,大蒙古國的版圖超過3500萬平方公里。 當然,大蒙古國最主要的對手是它原先的宗主國——大金帝國。 可以說,大蒙古國的統一是鐵木真一手促成的。但是,大蒙古國的分裂也是由他開啟的。 1227年,在西夏被滅的前夕,鐵木真病重。在病床前,鐵木真交代了兩條遺言。 第一,聯宋滅金。第二,一定要團結,擁戴三子窩闊臺繼位。 聯宋滅金,這本來就是預定的國策,自當執行。 但是,由窩闊臺來繼位,讓鐵木真的幼子託雷和許多蒙古貴族心中不滿。 因為,按照傳統慣例,蒙古人一直以來執行的是幼子守灶制。這個制度在鐵木真自己頒佈的大扎撒法典中,也是給予確認的。 幼子守灶制是指,蒙古部落首領在其嫡長子、嫡次子等先後成年後,分給他們一些財產和部眾,讓他們到外面發展,剩下大部分財產和部眾留給嫡幼子。 但非大皇后,或者是第一皇后所生的兒子,沒有合法繼承權。 也就是說,鐵木真既沒有廢除幼子守灶制,也沒有遵守幼子守灶制。 這是大蒙古國第一次破壞帝國繼承的遊戲規則。 更要命的是,在臨終的遺命之前,鐵木真已經把大蒙古國最大、最好的土地,和最多的軍隊留給了託雷。 其中,帝國最精銳的部隊——怯薛軍有十三萬。幼子託雷一人就繼承了十萬怯薛軍。 這讓鐵木真指定的新可汗、新皇帝——窩闊臺十分尷尬。 國不可一日無君。 鐵木真死後,窩闊臺理應即刻繼承大統。但是他不能。 蒙古許多貴族,特別是手握軍權的託雷系大將們,以尚未在庫裡勒臺大會透過,拒絕承認窩闊臺的汗位,改為共同推舉託雷監國。 庫裡勒臺大會是蒙古在原始社會時期執行的一項重大議會制度。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推舉部落盟主——可汗。 這意味著,並不是你爸爸是可汗,你就可以接班,也不是你部落兵強馬壯,就能做盟主,而是透過眾多部落首領一人一票推舉,票多者當選為部落盟主。 這制度類似於中原在三皇五帝時期的制度。讓後來儒學家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堯、舜、禹三人,因為對方的美德而相互禪讓的故事。 實際上,三皇五帝時期的中原和早期的蒙古部落都一樣。哪裡會有別人,因為美德,將盟主的位置讓給你的童話故事。 實際上,堯、舜、禹都是被推舉出來的部落首領盟主。堯、舜、禹三人並不是上下級的君臣關係,而是平級的大部落首領。 把落選強行解釋為相讓,是一種美化的說辭。 這種推舉制雖然有民主的性質存在,但它不能解決統一和分裂的問題。 盟主也好、可汗也罷,他們對其他的部落首領約束力不大。 你部落強盛的時候,別的首領還能聽你的話。一旦你衰落,搞不好連你這個盟主都一塊揍了。 這一點,後來幾任的周天子大概深有體會。 所以,在鐵木真之前,蒙古大草原上長期保持著一盤散沙的局面。 鐵木真這個蒙古共主是選出來的嗎? 不是的,他用了整整十七年,發動了無數次戰爭,才登上可汗、皇帝的位置。 庫裡勒臺大會到了鐵木真時期,早就是形式化的東西,理應廢除,順理成章進入“家天下”的時代。 但鐵木真當時認為,蒙古諸部的團結是最重要的事情。 於是,他在自己頒發的大扎撒中,再次強調,“如果任何人由於驕傲,自行其是,想要當皇帝,而不經過諸王的推選,他就要被處死,訣不寬恕”。 於是,支援託雷的大將們就以鐵木真這條規定,來抵制鐵木真的遺命。 鐵木真以為延續庫裡勒臺大會制度會讓蒙古更加團結。但恰恰相反,這個制度反而讓後來的帝國逐漸出現裂痕。 鐵木真沒意識到,時代變了。 這時的蒙古已經進入帝國時代,應當廢除幼子守灶制、庫裡勒臺大會制、分封制等舊習。 庫裡勒臺大會制只有在上任皇帝沒有合法繼承人時,才可以啟動。 因為,參加庫裡勒臺大會的不是現代的議員或者是代表,而是部落首領。 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部落裡獨立的兵權、經濟權、人事權。一言不合,馬上就可以調動軍隊來幹你。 所以,實力較弱的窩闊臺雖然內心憤怒,但由於兵力不夠,只能表現出大度的一面。 問題是召開庫裡勒臺大會的召集人是幼子託雷。 兩個月、三個月、半年……過去了,託雷正在興高采烈地監國,好像把召開庫裡勒臺大會的重要事情給忘了。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