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阿誠的處境岌岌可危。 早在至正二十六年四月,朱元璋就把他的江北之地蠶食了。 現在,阿誠只剩下江南的湖州、杭州、紹興、嘉興、松江、平江及無錫。 有意思的是,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釋出了征討張士誠的檄文,列舉了他的八條罪狀。 其中有七條是說張士誠不該造反,更不該降元后又對元朝廷不忠。 這可把阿誠氣壞了。 阿璋,你這純屬是豬八戒倒打一耙。 朝廷缺糧,我就年年給朝廷輸送軍糧。朝廷讓我打劉福通,我就打劉福通。 而你這個大反賊,在這些年中不是搶阿諒地盤,就是搶我的,還敢說我不忠? 當然,朱元璋突然站在元廷的立場上,去聲討張士誠的罪狀,是有他特殊用意的。 打完口水仗,就開始動真格了。 二十六年八月,朱元璋令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副帥,率領二十萬精兵,向張士誠發起總攻。 十一月,張士誠先後丟掉湖州、杭州、紹興、嘉興四地。 二十七年正月,他又沒了松江,僅剩下平江和無錫還在自己手裡。 就在這時,朱元璋派人,送了一封信招降張士誠。 信中寫道:“古之豪傑,都以敬畏上天、順從民意為賢能,以保全自身及家族為明智,漢代竇融、宋代錢俶就是如此。你應當三思,不要自取滅亡,為天下人恥笑。” 阿璋又和阿誠玩起了心理戰,想要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是因為阿誠雖然只剩下兩城,但城裡的兵可真不少啊。要是強攻,損失會非常慘重。 阿誠此時也知道自己快完蛋了,何嘗不想活命。 但想到弟弟張士德被阿璋部將活捉後,自己每次拿糧去贖弟弟,阿璋總是說,過段時間就放回去。 可每一次都沒有兌現,直到自己弟弟絕食而亡。 想到這些,阿誠默默地把阿璋的來信燒了,決意憑藉城防,堅守到底。 主帥徐達見張士誠無降意,並沒有發起強攻,只是讓常遇春、湯和等人分兵把守平江城四門,還在外面建築起軍事工事,將平江團團圍困住。 然後,徐達讓人拉來火炮,日夜轟擊,坐等城牆被毀。 張士誠見城外炮火不斷,開始急了,嘗試了幾次突圍,都沒有成功。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平江城終於被火炮轟破,徐達指揮大軍殺入城中。 而城中守軍早已經沒有了戰意,稍做抵抗便紛紛投降。 張士誠絕望之下,在王府中自縊,結果被部將趙世雄救了下來。 同月,無錫的守軍也投降。 張士誠建立的吳政權滅亡了。 不久,張士誠被押送到應天府,見到了朱元璋。 但不管怎麼問,張士誠始終閉目不語,最後被亂棍打死。 不知他臨死前,有沒有後悔,當初拒絕了陳友諒,聯合攻打朱元璋的提議。 阿誠的失敗在於,他一心只想見好就收,在繁華的江浙溫柔鄉,當他的土皇帝。 在亂世中,想自立一方,又不思進取,遲早是要覆滅的。 當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見王保保在西北與七軍交戰不休,便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二十五萬,進軍中原。 當桑谷派人將這訊息傳來,我不禁在府邸裡歡呼雀躍,心知元廷這次氣數已盡。 試問一個帝國外有強敵,內有紛爭,將士們哪來的信心和士氣去抵抗。 何況朱元璋接連吞併了陳友諒、張士誠兩人的版圖,士氣火旺,正是勢不可擋的時候。 二十七年十一月,北伐的第一仗在山東沂州打響,元廷守將王信逃之夭夭,不知去向。 同月,元廷失去山東嶧州、益都等地。 十二月,元廷在山東的另一名守將陳秉直又逃,元廷失去山東般陽、濟寧、萊州、濟南、東平等地。 同月,朱元璋又命湯和為徵南將軍,另率一軍討伐方國珍和陳友定。 方國珍派兒子奉上降表,乞降。朱元璋同意了,笑納其版圖,封方國珍為廣西行省左丞,不用他去上班,只須在家領工資即可。 元廷這邊,見徐達來勢洶洶,急忙又派使者去西北勸和,令王保保、李思齊、貊高等人即刻罷兵,去山東抵禦徐達。 可是王保保、李思齊等人拒不奉命。 貊高、關保兩人倒是想去,但又被王保保纏住了,抽不開身。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所以,至正二十八年便是洪武元年。 朱元璋大封功臣,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這個月,北方的元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徹底惱了,給王保保下了最後通牒,說你再不罷手,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王保保對他不理不睬,依舊打他的內戰。 在南方,湯和的大軍進攻據守在延平的陳友定。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