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三路大軍北伐的同時,劉福通、盛文鬱兩人也沒閒著,一直在河南和孛羅帖木兒等人展開拉鋸戰。 盛文鬱自亳州北上曹州,建立了龍鳳政權的曹州行省。而到了至正十八年五月,劉福通則攻佔汴梁、鄭州、洛陽。 龍鳳政權迎來最盛的時期。特別是佔據汴梁後,龍鳳政權上下為之一振。因為汴梁就是昔日北宋帝國的首都。 龍鳳政權以“宋”為國號,又佔據了舊都。 劉福通此時覺得天命在己,便將小明王韓林兒從安豐接到汴梁,改將汴梁作為龍鳳政權的國都。 只可惜,龍鳳政權的盛況僅僅維持了一年,便迅速衰弱。 至正十九年春,西路軍兵敗鳳翔,一蹶不振,白不信、李喜喜被迫南下川蜀。 當年三月,中路軍與孛羅帖木兒在豐州、雲內激戰,又敗。 四月,東路軍領袖毛貴被趙均用所殺,東路軍和徐州系的紅巾軍開始內鬥。 五月,察罕帖木兒奉命調兵遣將,開始進攻劉福通本部。 一時間,閻思孝、李克彝、虎林赤、賽因赤、答忽、脫因不花、呂文、完哲、賀宗哲、孫翥等諸將雲集河南,分兵兩路齊攻龍鳳政權。 南路先後攻下歸、亳、陳、蔡諸州;北路攻下黃陵和曹州以南的地區。 六月,南北兩路在汴梁城外匯合,將龍鳳政權的都城圍得水洩不通。劉福通等人屢次出城,和敵軍交戰,皆敗。 龍鳳政權危在旦夕。 八月,察罕帖木兒與閻思孝、李克彝、虎林赤、關保等大將商議,分門而攻。一天夜裡,元軍登上汴梁城頭,撕開防線。 劉福通見大事已不可為,親冒矢石,率親軍保護小明王韓林兒,從東門殺出。 突圍時,劉福通身邊僅存數百騎。而一年前,龍鳳政權本部還有十萬將士。 汴梁城破後,餘下三萬紅巾軍被迫向察罕帖木兒投降。 奪取河南後,鐵鍋封察罕帖木兒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理河南行樞密院的事務,他的勢力大振。 而劉福通只能龜縮在安徽安豐,苦苦堅持,從此再無翻盤的機會。 歷史舞臺上,屬於他的篇章翻過去了。 而此時,察罕帖木兒有了養寇自重的想法,並不打算繼續進攻劉福通,只是分兵駐紮在安豐周邊,不讓他發展。 察罕帖木兒開始在河南屯糧、訓兵,準備收拾正在內鬥的東路軍和徐州系紅巾軍,將山東也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從至正十一年二月埋下獨眼石人,五月首舉紅巾起義; 十二年擊潰三十萬元軍,佔據河南和安徽部分地區; 十五年迎立小明王,正式建立龍鳳政權; 十六年開始三路北伐,征戰千里; 十八年毛貴劍指大都,兵敗柳林; 到十九年汴梁城破,數百騎走安豐; 劉福通想要推翻大元的願望終究是落空了。 但在這幾年時間裡,龍鳳政權消滅了大部分的元廷官軍,讓元帝國不得不依賴,以地方豪強武裝力量為主力的察罕帖木兒、孛羅帖木兒、李思齊、張良弼等人。 這為元帝國後來的內鬥埋下了禍根。 更重要的是,劉福通吸引了元帝國大部分的火力,牽制其主力,摧毀其腹髒,為南方起義軍創造了拼命擴張、不斷壯大的絕好機會。 那麼,這些年來,南方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總的來說,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先說比龍鳳政權更早稱帝的天完政權吧。 天完政權最初的班底來自彭瑩玉的眾多弟子。 彭瑩玉是反元的老前輩了,只是第一次起義失敗了。後來,他化身彌勒佛,廣收門徒,被尊為白蓮教的“彭祖師”。 不過,彭瑩玉他們和劉福通、韓山童不是一夥的,屬於同派不同流。 彭瑩玉的弟子中,以“普”字輩的最多。 因此,後來天完政權中的悍將,什麼鄒普勝,趙普勝,歐普祥,丁普朗,楊普雄,陳普文,項普略,況普天等等,都是彭瑩玉的弟子。 但彭瑩玉運氣不好,天完政權剛建立沒多久,他在至正十三年,被元軍圍困瑞州城,兵敗身死。 那時候,天完政權很慘,處處被元帝國壓著打,地盤很小。徐壽輝被迫跑到深山避難。 但張士誠在高郵,意外擊潰四十萬元軍,給了天完政權帶來轉機。 牛人倪文俊,從高郵之戰後開始發力,先擊潰了駐防武昌的威順王軍隊,接著朝四周瘋狂擴張,佔據湖南、湖北、江西西部,安徽西部,兵力有幾十萬人。 在至正十六年,倪文俊迎接天完國皇帝徐壽輝,遷都漢陽,他被冊封為丞相。 但是,丞相一旦功高蓋主,這內部的矛盾就開始銳化了。 倪文俊和徐壽輝開始爭權,都在積極拉攏各路將領。 其中,駐軍黃州的陳友諒自然是兩人重點拉攏的物件。 倪文俊把陳友諒視為頭號心腹,因為陳友諒是他一手提拔上來的元帥,又當過他的簿書掾。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